曾幾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熱鬧了,異彩紛呈;復雜了,讓人迷醉,更讓人迷惑。那么,語文課堂上五彩繽紛、沸沸揚揚的表象里,涵蓋的究竟是什么?學生們在這樣看似熱鬧的課堂里,學到的又是什么呢?在這樣的氛圍中,作為普通的語文教師的筆者,也曾這樣“大顯身手”過,并且也在不斷地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終于“豁然開朗”:我們的語文教學還是要返璞歸真,回歸本色,注重立足文本,以讀為本,“雙基”訓練,文道統一,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輕輕松松學語文,老老實實抓訓練,扎扎實實促發展。
一、立足文本,回歸本色。
語文教學離不開字、詞、句、段、篇,離不開聽、說、讀、寫,離不開感悟、積累和運用等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活動。一堂真實本色的語文課,需要師生共同關注文本,讓學生和文本零距離接觸,通過閱讀去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咀嚼品味來積淀知識、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挖掘文本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從文本的字里行間體會人物心情,深入地理解文本,從而促進言語能力的提高。
因此,要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回歸本色,展示一個真實的、有效的課堂,教什么、怎么教、學什么、怎么學,必須要回歸文本,回歸到對文本的閱讀體驗中來。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文本出發,以文本為依托,以學生對文本的閱讀體驗為著眼點,使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課堂探究重在著眼于文本,力求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歸文本,就是對葉老先生的“例子說”的最好解讀。
如竇老師在講授《秋天的懷念》一課時,以一句“咱娘倆在一塊要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作為突破口,確立了“感受‘娘倆’的好好兒活”、“探究’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的教學層次,指點學生立足文本,質疑思辯;精選豐富材料,引導學生超越文本,與作者對話:對學生進行文學熏陶,最終回歸文本,提升學生了的境界,提高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在教學中做到了緊扣文本確定教學目標、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重視整體把握文本、重視品味文本語言、緊扣文本作拓展探究。
二、以讀為本,回歸本色。
語文教學應該重視朗讀,讓朗朗書聲回歸課堂,回歸校園!應該讓學生學會享受朗讀,用心吟誦,讓自己的心與“文心”相共鳴。朗讀,要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日常功課。因為,只要反復朗讀,就能體會出文章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思想美,就能讓學生真正從感性上、直覺上、整體上去認識、體驗語文材料,對語文材料進行主觀的消化吸收。因此,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語文回歸本色的一條重要路徑。
如竇桂梅老師上《再見了,親人》時,她是這樣引導學生以讀悟語、以讀悟情的:
(教師打開視頻,屏幕上出現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群眾話別的畫面,畫面里迭現“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這段文字。)
師:我們來看看,這就是當年大娘和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張喜武揮淚告別的情景。火車就要開了,誰想再深情地表達對朝鮮親人的愛?
生1:“大娘,停住您的……不,永遠不會。”
師:你的心思大娘理解,可是大娠還是不愿回去呀,我們就這么忍心讓大娘站在這里嗎?不,于是,我們只好請求她,誰來請求大娘?
生2:“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
師:可是大娘還是不回去呀,于是,我們只好懇求她。誰來懇求懇求大娘?
生3:“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
師:盡管我們這樣懇求大娘。大娘還是不走呀,我們只好哀求她。
生4:“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
師:是呀,我們就這樣請求她,懇求她,哀求她,可大娘她就是不走,萬般無奈,我們只好以軍人的口氣命令大娘回去了。
生5:(聲音有力地)“大娠,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不,永遠不會。”
師:命令中也有親情,命令中也有不忍啊!所以,這位戰士也許這樣說(懇切地):“大娘……”,另一位戰士也許會那樣說(低婉地):“大娠……”,還有的戰士也可能這樣說(急促、命令式地):“大娘呀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想想,如果是你,會怎樣和大娘告別?
(學生自由“勸說”。)
師:是呀,我們可能會這樣說“不,——永遠不會。”也可能會那樣說“不!——永遠不會!”我們也可能還會這樣說“不,我們永遠——不會!”
在這個片段中,竇老師創設了“請求”、“懇求”、“哀求”、“命令”的情境,對學生的閱讀進行了有效的指導,讓學生依據詞義和特定的情境讀出不同的語氣,這就是“以讀代講”的魅力。
三、雙基訓練,回歸本色。
曾有一段時間,教師對如何教語文感到茫然。一些最基礎的內容不是降低要求,就是不要求教師講給學生。比如《語文課程標準》淡化了分段和歸納中心思想,修改病句不作為考察重點了等等,那語文課講什么呢?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我們看到語文課又回歸了基礎,而且課堂上特別強調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扎實的訓練在課堂上閃光,同時使學生能力得到提高。
在2007年廣西區全區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究課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的謝培老師執教的《梅花魂》,他在開課時就出示了這樣一組詞語:
朵朵冷艷
縷縷幽芳
漂泊他鄉葬身異國
頗負盛名
唐詩宋詞
分外愛惜
大發脾氣嗚嗚痛哭
風欺雪壓
頂天立地
低頭折節
淚眼蒙朧華僑老人
眷戀祖國
玷污
謝老師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邊想象邊讀出感情,然后讓學生從中選擇幾個詞語,根據課文內容,說幾句與外祖父、與梅花有關的話,最后讓學生把所說的話串起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練習說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個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又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語文能力。在此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用抓住文章重點詞語進行說話的方式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把理解內容和語言訓練合二為一。在我們的課堂中,應努力讓訓練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讓學生在字里行間去尋覓去探索,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
四、文道統一,回歸本色。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老師的觀點是:語文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教育。教育教育,為育而教,不是為教而育。“文道統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求既要教書,又要育人,體現“文道統一”。古人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告訴我們:作為一個語文教師,不僅僅是給人以知、解人以惑,更重要的是施人以德、授人以道。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凈化他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操,培養良好的品德修養。課文教學,離開了“文”的傳授來講“道”就不成為語文教學;同樣,離開“道”的教育來談“文”就成為機械枯燥的文字符號系統的灌輸,也是不可想象的。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善于由文人情,由情人理,牢牢抓住文章的思想精華;在教學中,和語言因素糅合在一起,啟發學生緣文釋道,因道解文。只有這樣,才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喚起學生真切的情感,遨游在教材提供的審美天地中。在以往的很多課堂上,老師常以“高高在上”的權威者自居,對學生施以強迫、壓制的手段,使得學生為了迎合老師而變得“言不由衷”,學生的人格逐漸扭曲變形,導致語文課堂上的人性正在一步步遺憾的缺失,“文”、“道”也逐漸分離。這是違背語文教育規律的。我們的教育,應以人為本,使教育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老師應營造氣氛,循循善誘,學生應其樂融融,言為心聲,師生雙方應在充滿智慧的課堂里,播撒人性的種子,營造和諧氛圍,搭建快樂平臺,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到文化知識、受到思想的教育。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在人性的光輝下做到:“寓德于教,文道統一”。
教師的一個充滿愛意的眼神,一個表示親昵的動作,一個發自內心的微笑,一次鼓勵性的評價,一次響亮的掌聲,一次巧妙的辯論……無不折射著人性的光輝。通過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章的思想藝術,把學生帶人到作品中去,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會,從而讓他們從中受到思想教育,達到了“文道統一”的目的,使課堂因人性的關照而變得更加靈動、更加精彩。
我們的語文教師只有還原了語文味兒,回歸了語文本色,既簡簡單單,又扎扎實實,才會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命力,成為孩子們求知若渴的神圣殿堂。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