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對未來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是有根據的、合理的,區別于空想與幻想。對小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就是進行一種形成理想、追求理想、為實現理想奠定基礎的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理想,確立奮斗目標,能使他們形成完美健康的人格,為走好未來人生的道路夯實基礎。但我國在小學階段對理想教育的實踐尚做得很不夠,有效性不夠強。不少學校的理想教育還存在內容空洞,方法單一,效果不佳的現象。甚至有人認為理想教育工作看不見、摸不著,抓起來無從下手,從而忽視了理想教育。為提高理想教育的水平,走出理想教育新路子,我們提出了理想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的想法,2006年成功申報了自治區“十一五”課題《理想教育、美育與學科融合的實踐研究》,至今展開了兩年多的實踐研究。我們認為學校教育是以學科教育為主渠道來實現教育目標的,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因此語文學科承擔對小學生的理想教育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文道統一 優勢獨特
小學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對理想教育的滲透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思品課、德育課教師的事,學校應該對所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應該滲透進理想教育的內容。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內涵,以激發學生為理想而學習的熱情,消除為教學而教學的片面傾向。
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理想的培養具有哪些優勢呢?
(一)“天光云影共徘徊”(直接優勢)。小學語文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許多滲透著人文教育的課文,有歌頌祖國、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跡;有抒情詩、散文詩;有是與非、對與錯、美與丑、善與惡的判斷標準;還有做人的準則。教師憑借這些內容循循善誘,引導小學生走進課文的字里行間,啟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補精神,醉心于祖國悠久的文化,使他們對語文課情有獨鐘。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使審美人格得到充分發展;可以直接培養學生求善,形成完美人格的道德特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借語文課堂這架望遠鏡,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取向,注入學習的內動力。
(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間接優勢)。“通過師生雙方教與學的活動,有意或無意地培養著學生的認識能力、認知方式、語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斷力、自我教育能力,通過語文教學激發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這些能力和屬性雖然不屬于理想所包含的因素,但正是這些因素直接影響著個體理想因素的形成,是個體理想形成的必備的內在條件。
(三)“江天一色無纖塵”(綜合優勢)。小學生理想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課內語文教學和課外活動,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樹立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說,語文教育本學科教學和活動的特點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崇高、積極向上的理想樹立遠大的理想起著一種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學科交叉、知識交叉、教學方法交叉,又必然導致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在影響理想形成過程中,起著一種系統的綜合作用。正是這種綜合作用的合力才給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活動在理想教育以積極的意義。
二、優化策略
教育無痕
這里所說的策略就是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采取的教學實施措施。它主要包括師生關系的處理,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步驟、組織形式的選擇等。小學語文教學中為實現理想教育的目標,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在民主和諧環境中滲透。小學生理想的培養,首先要創造一個理想的、充滿愛的教育環境。愛是教育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就沒有對未來追求的熱情和實現理想的可能。濱湖路小學提出“建立一所科學、民主,充滿人文關懷的學校,讓老師愉快工作,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辦學目標和“讓天性有展現的空間,讓智慧有表達的機會,讓美德在習慣中扎根,讓夢想在勤奮中實現”的辦學理念。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環境的教育環境,一個團結溫暖的集體,讓學生在愛的浸潤中成長,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在寫字教學活動中滲透。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博大精深的古老民族。悠悠五千年,伴隨著中華文明一路走來的是什么?是一個個精美的漢字。把漢字喻為“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根基”絲毫不為過。寫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寫字教學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等方面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理念指導下,我們開展了“精心書寫”校本課程研究,探索多種方法,多渠道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成為讀書寫字的主人。使練字、修身與鞏固融為一體,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今寫一手好字已成為濱湖學生的自覺追求,成為他們一種美的享受。
(三)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滲透。由一篇作品,一個人物,甚至幾篇作品、幾個人物所產生的移情也許是表面的,膚淺的,具有偶發性的,但是對語文課本中大量的文本閱讀所產生的移情,就會隨著個體實踐活動的豐富和擴大,對周圍世界認識的提高和深入,而逐步積累,沉淀,生成新質并不斷泛化,最終得以升華為一種穩固而遠大的理想。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滲透理想教育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挖掘教材,因勢利導。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篇篇抒寫真善美的作品,都是教師培植學生理想的一片土壤。尤其是課文中那些鮮活、優秀的人物形象,他們的美好品質和崇高精神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認真解讀文本,在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的時代脈搏的基礎上,找準理想教育融合點并有機地融合在品詞品句品讀之中,才能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適應當今的現實,使學生與作品中的感情產生共鳴。以教學《生命生命》為例,課文從飛蛾求生、瓜苗生長、傾聽心跳等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表達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教學重難點的角度看,作者傾聽自己心跳,并展開對生命的思考,是本節課的難點。我們做了如下嘗試:精讀“飛蛾求生”、引導自學“瓜苗生長”兩部分后,引導學生在讀書中抓住“白白地糟蹋”、“好好地使用”和“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等關鍵詞句談體會。當學生聯系實際,談到“要珍惜生命”“要珍惜時間多做有意義的事”“要做一個快樂的追夢人”時,于學生的情感噴發處,順勢利用多媒體出示杏林子殘疾的手及笑容的圖片,伴隨著音樂。簡介杏林子成就。在進一步走進作者心靈時,指導感情朗讀與背誦。這一教學片段努力將理解、感悟、朗讀、背誦有機地融為一體,幫助學生理解“傾聽心跳”背后的深刻內涵,也無痕地進行了理想教育。
第二,讀寫結合,言意兼得。讀寫結合是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我們遵循“以學定教”、“因文而練”的原則,以學情為第一依據,以文本為重要依托,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例如《為中華之嵋起而讀書》是一篇思想性很強的課文,鑒于閱歷,往往教師慷慨激昂而學生卻不明所以。有位老師抓住“從租界回來以后,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一句引導學生練筆。其中一位學生寫道:“從租界回來以后,周恩來常常一個人在想,洋人實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國巡警!中華民族之所以這么軟弱,中華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為什么’中華民族地域遼闊,人又多,不見得會輸給外國人。關鍵是中華同胞不能夠團結一心,要不然,中國人怎么不為自己人撐腰啊?”從學生激動氣憤而又飽含深情的筆觸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他們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感受到了少年周恩來的內心世界。這樣的練筆不僅是一次習作實踐,更是對文本進行的一次“再思考”和“深加工”,而這種更進一步的深入可能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產生某種“頓悟”,升華了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內在積蓄也將隨之豐厚起來。
第三,拓展閱讀,深化教育。致力于建設“校內外溝通、課內外結合、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教育體系。學校開設了“靜心悅讀”校本課程,讓學生每天都有15分鐘固定的閱讀時間,向學生推薦了100奉必讀書目。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讀書分享、好書推薦、讀書大王挑戰賽、讀書考級活動等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大量閱讀經典詩文和勵志書籍。日積月累,學生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被書海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所感染,找到成長的榜樣,獲得成長的動力。尤其是那些勵志讀物,將交給他們追求光明、追求幸福、追求通向高尚生活的鑰匙,塑造他們追求真理、奉獻社會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在習作教學活動中滲透。葉圣陶老先生曾說:“寫東西全都有所為。”這一精辟論述深刻地揭示了語文學科的性質,揭示了“教作文與教做人”的辯證統一關系。一個人對生活、生命、自我價值的認識可以從他的文章中反映出來,我們借助作文教學這臺顯微鏡在習作教學活動中適機滲透理想教育,做到:積累材料中感染、審題、立意時引導、批改講評時強化和“后記”實踐中升華。以《美麗的校園》習作教學為例:習作前,首先帶領學生仔細觀察校園的新變化,認真講解“夢源”“中國園”等校園景點蘊涵的意義,然后給他們足夠的時間交流,并適時對口頭習作進行點評,最后當堂完成習作任務。課堂上,孩子們的心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寫下“學校教學樓中央地帶有一個夢字型的水池——夢源。這里是我們播種夢想、放飛夢想的地方,每次開學典禮的時候,我們都會把代表自己夢想的小紙船放人夢源。每次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都會悄悄告訴夢源……”“夢源與中國園緊緊相連,園子里有許多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景點,如中國結、龍字演變圖等等。在這里我知道了要做一個有夢想的中國人……”等等讓人為之感動的稚嫩而真切的語句。
(四)在口語交際活動中滲透。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專長愛好,借助語文課堂的優勢,圍繞“美在濱湖新發現”“藍藍的濱湖藍藍的夢”“欣賞我自己”“談談我的興趣”“我成功了”“成長的喜悅”等話題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學生正確對待生活,敢于正視自己和正確評價自己,增強努力進取的信心,樹立理想。如在課前口語訓練“嫦娥奔月”“神七發射”等新聞系列報道活動中,學生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還了解到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情況,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在很多學生心中播種下了理想的種子。
(五)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滲透。發揮小學語文實踐活動的放大鏡作用,組織朗誦會、演講會、故事會、辯論會、課本劇表演等活動,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歷史人物、科學家及身邊的成才之道,如“聞雞起舞”“童第周的故事”“感動中國的人物故事”等,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讓小學生認識到樹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前提;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起遠大的理想;認識到理想離自己并不遙遠;也認識到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克服困難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理想的彼岸。
三、不懈追求
點亮夢想
播種理想的人,首先自己心里必須充滿理想。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心理素質,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把學生的全面發展牢牢地銘刻在心中,孜孜不倦地落實在行動上,才能讓小學語文教育為個體生命奠基,點亮孩子們心中那一個個五彩斑斕的夢。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