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個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簡單過程,而更應是滋潤學生心靈的過程。要愉悅學生的身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進行情感投入。
一、用真心去體驗
教師在熟悉教材進行備課時,要用自己那顆真誠的心去感受、體驗教材所表達的情感。教師先受到感染、啟迪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振”,對美好事物產生向往,為人物崇高品質而贊嘆,為主人公悲慘遭遇而傷感,為殘暴行為而憤怒,并把這種情感體驗作為教學的潛在力量,那么講課時就會“情動于中而形于外”。如教《凡卡》一課,我備課時用真心去體驗作家契訶夫所要表達的情感。一個九歲孩子的命運如此凄慘——挨打、挨餓、挨凍。他想逃脫這苦難的日子,向爺爺發出了求救信。然而,這封關系到凡卡命運的信,卻是一封永遠無法讓爺爺收到的“死信”。最后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這個結局似喜實悲,暗示凡卡甜蜜的希望將變成痛苦的失望,他悲慘的生活將繼續下去。這個結尾令人更加同情凡卡,更加痛恨那黑暗的社會。教師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才能使學生受到情感熏染和思想教育。
二、用導語去感染
一堂課的開篇導入,對課堂教學有重要的作用。上課開始,小學生往往處于注意力分散、思維松馳的狀態。因此,教師就要用自己從教材中獲得的“情”去給口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劉蓮角學生創設一種“境”,想法抓住學生的心。可以設計并運用能激發學生情感的導人語,把學生帶人特定的教學情境。教學《小珊迪》一課,我這樣導入:一個冬天的早上,雪花紛飛(帶領學生進入情境),飽受饑寒的小珊迪被馬車軋斷了兩條腿,躺在一張破床上,他就要死了(凄慘的情節震憾學生的心)。臨死前,他念念不忘的是: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他怎么辦呢?誰來照顧他呢?(老師的描述,使教室里彌漫著悲痛之情)這樣的導語,觸動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初讀課文,領會小珊迪的誠實、善良而奠定了感情基礎。
三、以激情來范讀
語文教師以激情來范讀課文,可以引導學生由讀來體會文章的情感。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讀”。課文的字里行間流露著作者的情感態度,教師范讀課文時必須先理解作品內容,融入自己的感情態度,進入角色,移情動容,抑揚頓挫,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經歷了那個年代的人,每每讀來無不為之垂淚,浮想聯翩,現在的學生對課文所述內容則感到比較陌生。因此,讓學生們了解作者的感情,進入作者所創造的意境,有一定難度。怎樣讓學生們身臨其境而與作者產生共鳴呢?教師范讀課文時用深沉偏低的聲調,并用錄音機播放哀樂;讀到“多少回……多少回……多少回……”時,用電視機播放有關畫面;教者全身心地融入作者情感之中,范讀聲情并茂,就會撥動孩子們的心弦,學生就會被教師的范讀帶到作者創設的意境之中。又如,范讀朱自清《荷花》一文,教師應以柔美的聲音,繪形、繪聲、繪色,使學生在聽讀時不知不覺進入意境,喚起內心的視像,仿佛置身于荷塘邊,感受著荷香、荷色、花姿,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凈化。教師在范讀時投入情感,才能使學生受到感染,提高語文教學效益。
四、以點撥促想象
課文內容可以引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少年兒童富有想象力,這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教師要在教學中變自己的激情為學生的激情,及時點撥、啟發學生聯想、想象。學完《倔強的小紅軍》一課,當學生噙著淚花朗讀“就在這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時,老師啟發:“如果小鬼還活著,你會為他做些什么?你從小鬼的身上得到了哪些啟迪?請把它寫下來。”由于有感而發,不一會兒功夫,學生就洋洋灑灑寫了很多。這時,學生表達的是強烈真切的感情,停筆之后,他們把寫下來的念給同學們聽,將內心的感受相互交流。他們在交流中彼此感染、彼此啟迪,使自己情感得到升華。學生在抒發情感中提高了寫作能力,又在相互交流中升華了自己的情感,這正是語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
教師的情感投入,應是貫穿于語文教學始終的紅線。教師把激情傳給學生,有張有弛,恰到好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