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情境”教學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樂的一種手段,“情境”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貼近師生情感交流,加強學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加強集體主義教育,對學生進行完整的人格教育。
一、挖掘生活資源
學生都喜歡和自己生活有關的文章。創設生活情境導人課文,能夠消除學生對陌生課文的畏懼情緒,使他們帶著一種放松和快樂的心情去學習。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如小學語文口語交際內容《打電話》,該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具有很強的生活性和實踐性。通過此項訓練,學生了解打電話的方法,能用普通話進行電話交談,并做到說話簡潔明了有禮貌。設計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心,巧妙創設情境,并注重師生互動,讓學生在“演中說”“說中創”。教學時我首先播放電話鈴聲,讓學生猜猜是什么聲音,以此提問調動學生的認知經驗,為交際活動打基礎。接著通過提問“你打過電話嗎?你用過的電話有哪些廠和展示電話圖片及實物,激發學生興趣。然后創設情境,讓學生用實物表演打電話。最后學生匯報交流,注意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幾點:(1)打電話要知道對方的電話號碼。(2)撥號后,如果聽到“嘟、嘟、嘟”短促的聲音時,說明對方電話占線,要稍等片刻再打。(3)打電話前,先想好要說什么,再撥電話,內容要簡短清楚,還要有禮貌。
二、巧設問題情境
古人云:學貴有疑。“疑”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盤活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將問題融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問題情境中設計的精簡問題是結合文章中心和重難點提出的,解決了這些問題,全文的思想內容便清晰明了,重難點也迎刃而解。
如教學《渴望讀書的“大眼睛”》時可這樣導人:出示“大眼睛”照片,配音樂,板書“大眼睛”;接著設問“屏幕上的這雙大眼睛你熟悉嗎?看到這雙大眼睛,你又會想到什么呢?”(板書“渴望讀書的”)最后,進行問題延伸“讀了課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設疑應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體現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條理性。
在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引導學生感悟“渴望”時,我是這樣創設問題:
1 能否把你感受最深的語句讀給大家聽聽?(出示:你看,這雙大眼睛,是那樣專心,那樣明亮。它注視著前方,生怕漏掉老師在黑板上寫的每一個字,生怕漏掉老師講的每一句話……)
2 所他讀,你聽出什么了?你也來讀讀。聽老師讀,你又發現什么了?說一說。
3 現在請你再來說一說,這是一雙怎樣的大眼睛?
三、給學生動手參與的機會
心理研究證明:思維能力是智力與能力的核心,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發展。因此,平時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先看實物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撈鐵牛》一課中,我在課件中設計一個操作環節,讓學生利用鼠標自己撈一次鐵牛,全班同學興奮不已。在動手操作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對懷丙和尚的聰明才智和迎難而上的品質更加欽佩。教學情景的創設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有效手段,創設各種各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還給學生,將探索的空間還給學生,使課堂教學與學生的情感、體驗、思維、創新交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利用多媒體的感觀優勢
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把生動形象的畫面配以美妙和諧的音響,化抽象的文字為可觀的圖像,以直觀的形象觸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以生動的情境引發學生心靈的感知、情感的共鳴,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如學習《北京亮起來了》這篇課文時,我利用影視、音樂的輔助手段,營造了一個可感、可知的意境,使學生如臨其境,收到了傳統教學方法不可企及的效果。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改變觀念,從實際出發,合理選擇教法,努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