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來象征團圓喜慶的中國餃子在2007年似乎有點不同尋常。沸沸揚揚的“毒餃子事件”在國際上造成很大影響,我們都在默默地關注,等待中日雙方檢測的最后結果——
真相大白
據環球時報環球網消息說,日本德島縣知事飯泉嘉門于2008年2月14日終于正式宣布,該縣日前發生的“敵敵畏餃子”事件已經確定與近日一系列的所謂“中國餃子事件”無關,根源在于銷售餃子的店內違規使用了殺蟲劑。
看完終于松口氣,現在食品出口安全檢驗層層把關,如此嚴密的情況下出現這種意外實在是不可思議。現在,只這一句聲明,能挽回什么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起意外事件對中國食品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飽受了2007年日本國內食品安全困擾的民眾,似乎一時之間尚無法從失落和憂慮的情緒之中走出來。日本共同社日前所做的調查顯示,短時間內不考慮購買中國食品的日本人高達75.9%,而此前購買中國食品的消費者比例曾達到57.9%。
由于日本媒體在報道過程中使用了“中國制造”的字樣,使得餃子之外的中國商品也受到牽連。以進口食品為主打,在東京有著無數家連鎖店的“花正超市”因為物美價廉而備受歡迎。但在“餃子事件”發生后,該店的中國食品已少有人問津。日前其在南青山地區的超市進行閉店甩賣,顧客蜂擁而至,唯獨中國產品擺在冷柜中冷冷清清。
毋需質疑,這個事件的發生,給中國食品乃至商品帶來巨大的沖擊力,不亞于當年國內由手機短信引發得海南香蕉致癌事件。香蕉事件讓眾多的蕉農深刻地體驗了一把流言的可怕,而“毒餃子事件”,讓大家面對的不僅僅是經濟遭遇低谷的問題。
事件回顧
2007年年末,德島縣政府宣布,該縣生活協同組合(生協)回收的中國產“COOP手包餃子”的三個包裝袋外側檢測出了十分微量的“敵敵畏”,在還沒有任何依據證明中國餃子有問題的情況下,這起“中國餃子中毒事件”便被日本境內各大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隨后,德島縣對中國產餃子進行了檢查。
2008年2月5日上午,中日雙方官員舉行了閉門會議,下午揮師河北食品進出口集團天洋食品加工廠考察調查,中日雙方官員就出口日本速凍水餃致消費者中毒事件后續調查工作直至六日凌晨。雙方共同舉行通報吹風會,一致認為生產過程無任何異常,雙方應加強合作,溝通情況,共同面對,查清情況。
在中日雙方舉行吹風會后,日方單獨再開吹風會,說明他們所看到的工廠非常干凈,目擊了從原料到產品生產的全過程,包括從洗菜、洗肉、包水餃、速凍、包裝等程序,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
2008年2月6日上午,正在日本調查中國產速凍水餃致人中毒事件的中國代表團與日本政府舉行了聯合記者見面會。此次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副局長李春風指出,本次事件不是系統性安全事故,僅是一個個案。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中國食品是安全的。李春風表示,中方已對發生問題的企業于2007年10月1日和10月20日生產的水餃進行了初步調查。對兩批產品生產前的原料生姜和白菜進行的甲胺磷檢測均未檢出異常。對工廠留樣水餃及相鄰批次檢測也未檢出甲胺磷。
他隨后介紹,該企業為中國出口衛生注冊企業,也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注冊工廠。農林水產省曾三次派員赴該廠進行檢查。對日出口十多年來,產品質量穩定、銷量逐年上升。其生產車間環境整潔,通過了HACCP和ISO9000認證,有嚴格的管理措施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據調查,該廠生產線的員工間隔很近,車間內還安裝了視頻監控設備,產品出廠直接裝入集裝箱并都被施以鉛封,很難在過程中對產品做手腳。盡管如此,中方本著對消費者負責任的態度,迅速要求企業召回所有產品,并責成該企業停止生產,配合調查。
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魏傳忠,日前曾向到中國調查真相的日本代表團人員表示:“(投毒事件)可能是少數不希望看到中日友誼發展的人士,采取了極端的手段。”該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長王大寧表示,進行破壞的人可能出在日方,也有可能出在中方。這起事件在種種猜測中被上升到國際矛盾中。
2008年2月14日,德島縣結束了對85袋中國產“COOP手包餃子”的檢查,從其中29袋上檢出了敵敵畏成分,但未在包裝內側或餃子上發現殺蟲劑。相反,檢查人員在銷售餃子的“COOP石井”店內,從日本產冷凍食品及貨架上均檢測出了微量敵敵畏。
據報道,該店違規使用了殺蟲劑。德島縣政府已要求防蟲業者及生協進行整改。日本厚生勞動省2004年曾發出通知,要求在食品放置場所不要使用敵敵畏等殺蟲。
事件思索
盡管發生在中國農歷春節前的“餃子事件”沸沸揚揚了十幾天,但日本媒體對這宗非典型個案的無限放大所引發的負面效應并沒有立即緩解的跡象。各大超市不僅停售了中國河北省天洋食品公司的冷凍食品,幾乎所有中國產的冷凍食品也都遭到了下架命運。從消息公布到二月一號止,三天內已有多達3000多人聲稱他們在食用了中國生產的冷凍水餃后,發生了嘔吐頭暈等癥狀,而且這個人數還在飛快增加。當地華人社會首當其沖,一些以中國商品為主體的個體經營者飽受其苦,部分在日華人更是呼吁民眾不要對“餃子事件”過于敏感,希望消費者能夠理智控制過激情緒。
一位長期從事農業的華人朋友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記者,日本媒體為追求轟動效應過度炒作,對有關《毒餃子》的報道越來越混亂,導致日本國內民眾對中國食品一時間“噤若寒蟬”。“毒餃子事件”在沒弄清事實真相之前,蜂擁而上的猜測和報道,使得這一事件在眾說紛紜中快速上升到國際矛盾中去。
事實上,雖然日本社會對中國食品的排斥情緒不斷擴大,中國食品在日本市場仍然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離開了中國制食品,日本人的餐桌就會變得殘缺不全,生活開銷的成本也會急劇增加。據統計,目前日本在冷凍食品方面對中國的依存率極高,在日本的學校、醫院和老人院等地,中國產食品的占有率高達70%至80%。離開了中國食品,日本的一些中小企業、超市、流通行業等將遭受沉重打擊。
從現狀分析,日本尚無法找到能夠替代中國的穩定食品供給源。日本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華人學者朱炎就認為,“日企在中國生產是一種合理的選擇,消費者購買中國進口食品也是一種合理的選擇,不會因為一兩起食品安全的個案而改變。”日本的食品專家也曾理智地指出,“餃子事件”純屬個案,發生的幾率很小,因此對中國食品全盤否決并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