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路夼村位于棲霞市桃村鎮東北,全村808戶,2258人,總面積1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50畝。具有神秘傳奇色彩的塔頂山、玉頂山、南刁山等九頂五十峰將這個山村環抱其中。多年來,該村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據自己的地理環境,立足山區優勢,以高效農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實現了生態保護、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局面,使貧窮落后的山村變為遠近聞名的小康村。2006年,全村農業總產值達到9800萬元,集體積累17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700元,超出全市農民人均收入3834元。2007年,在煙臺市“佳隆杯”美麗鄉村評選活動中獲得“煙臺市最佳美麗村居”榮譽稱號。
重塑青山綠水 夯實發展基礎
治理“窮荒山”。從1982年開始,經村兩委研究,提出了“山上栽松,固土綠化;山腰植果,拓寬經濟門路;石叢插槐,覆蓋亂石堆;山下栽種觀賞樹木,美化周圍環境”的規劃,村兩委又按照“一栽一道嶺,一植一座山”的思路,帶領群眾發展旅游采摘園2500余畝,栽植蘋果、大櫻桃、板栗、香椿等1萬多畝。目前,該村綠地面積達到了11000多畝,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成為全省村級森林覆蓋率最高的村,被國家綠化委員會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十佳村”,被國家環保局授予“全國生態環保達標市示范村”。
修筑“通天路”?;纳介_發后,群眾有了耕地,發展也有了希望,但“東西運不上去、莊稼搬不下來”的問題接踵而來,行路難成為全村老少的一塊“心病”。為此,村兩委又帶領群眾開始了艱難的修路工程。經過五年多不間斷的施工,共挖掘土石方100多萬方,使用炸藥10多噸,修出了十幾條環山機耕水泥路,使環山路總里程達到了41公里,所有大小山頭和果園、耕地、林區都實現了“聯網”,使“路繞嶺走、車隨山轉,靠山沒山、路路相連”的美夢成了真。
興修“致富水”。水是農業的命脈,不解決水的問題,一切都是白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里原有的水利設施因長期停用和失修而幾乎全部報廢,全村80%的土地澆不上水。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國路夼村兩委班子重新帶領全村男女老少走上了山坡,拉開了興修水利的新戰場。又是幾個冬秋,幾度花開花落,硬是在山坡嶺間開挖出4座蓄水量達25萬多立方米的大型水塘,新建了3座三級揚水站、19座蓄水閘門和26個蓄水池,修補水渠20多華里,使國路夼村“水不上山、遇旱無水”的狀況成為歷史。
發展生態農業 建設富民家園
為加強生態建設,提高鄉村整體文明水平,他們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封山、禁牧的同時,把解決農民燒柴問題、防止上山亂砍濫伐、消除農村“三大堆”作為重點,抓住國家扶持農村能源建設的機遇,大力發展了農村沼氣,在全村開展了以建沼氣、改灶、改廚、改圈、改廁、改院為重點的“一建五改”工程。目前,村集體先后投資60多萬元,建起了200立方米水壓式中型沼氣池1座、500立方米沼氣池一座,并免費為村民供氣。
在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該村特別注重經濟效益與生態農業的協調發展。為了提高農產品品質,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提高農民收入,他們依據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以集體百果園為示范區,全面實施了“兩減三?!惫こ蹋礈p少農藥施用量、減少化肥施用量、保產量、保質量、保環境)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在全村果園推行了統一種植、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澆水、統一采摘的“五個一”工程,使用了經無害化處理的農家肥、綠肥、沼肥和復混肥,推廣使用了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農藥,推廣了蘋果套袋技術和果園種植三葉草等技術,拉動了全村果品標準化生產。
立足資源優勢 發展觀光農業
國路夼村距煙臺市區只有35公里,三面環山,面積廣闊,山峰環列,溝長谷深。經過10多個年頭的植果種樹、治水修路和發展生態農業,幾個改造和治理大工程、大項目相繼完成,國路夼村窮山惡水,臟亂荒蕪的現象不見了,舊貌換了新顏,取而代之的是山綠了、水清了、人更美了,山中云霧繚繞,怪石嶙峋,山下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春天百花爭艷、夏季楊柳依依、秋天碩果累累、季來大棚飄香的四季生態平衡的新農村景象,旅游資源相當豐富。
十幾年來,國路夼村經過艱苦創業、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不僅打開了致富之門,而且走出了一條山區特色發展之路。目前,國路夼人又制定了《國路夼村五十年發展遠景規劃》,確立了發展復合型循環經濟、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區的奮斗目標,著力建設“兩區三莊五園”(即農家別墅區、深加工區,避暑山莊、松林山莊和綠林山莊,生態科技園、櫻桃風情園、藥膳園、特色植物園、養殖園),爭取早日升級為國家4A景區,真正把國路夼村建設成為集居住生產、休閑度假、健康美食、商務活動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度假村,國路夼的未來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