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位于中國著名的“黃金玉米帶”,在收獲的季節,一眼望不到邊的金燦燦的玉米地里,飄蕩著成熟的、醉人的“芳香”。而在2008年的初春時節,豐收的喜悅才下心頭,價格的“動蕩”卻上眉梢,從政府官員到專家學者,從企業主到種田的老百姓,聊起這些幾乎都是“欲說還休”的表情——在全球糧食和農副產品價格上漲的背景下,東北糧食價格卻出現了“下跌”的現象。
3月26日,在吉林省農安縣的農戶家里,記者了解到,春節后玉米的收購價格一直在每斤0.58元左右,最高的也只有每斤0.64元。春節前更便宜,最低的時候,每斤才賣0.51元—0.52元。而水稻價格為每斤0.75元,等級好的才能賣到每斤0.76元,另外,大米的價格維持在每斤1.20元,而去年水稻的價格在每斤0.90元左右,大米的價格在每斤1.40元和1.50元之間。
糧價為何逆市下降?
“總體來說,今年的糧價比去年略有下降”。在吉林省糧食局局長祝業輝處,記者證實了東北糧食價格下降的實際情況。
祝業輝對記者說,玉米的價格同比上年是回落了,但總的來講這幾年還是在高位運行,2008年的收購價格比2007年的收購價格有所回落,但和2006年、2005年、2004年比還是相對比較高。
祝業輝說,所謂糧價上漲和下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東北的糧價而言,準確的說法是,比去年低,但是把這幾年總體做個比較,應該說還是在震蕩中上漲。
糧食價格回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祝業輝分析,對玉米來說,價格回落是顯而易見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禁止玉米出口,同時國家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項目,產量多了價格自然上不去,和去年比較相對回落了一點,大約在3分錢至4分錢左右。而水稻基本上是作為口糧,幾乎沒有什么深加工項目,產量增加了,價格也出現了相對的下滑,也因此國家才制定了最低保護價。
祝業輝說,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從全國一盤棋的角度來考慮,無疑是正確的,但對吉林省這樣的糧食大省來說,就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
事實上,專家們說,這種情況不僅僅在吉林省,整個東北基本同樣境況。
與此同時,2006年以來,全球范圍內糧食和食品價格上漲正在引起廣泛的關注。在全球商品交易市場上,玉米、小麥和大豆等糧食的價格迅速上揚,糧、蛋、肉的零售價格也在攀升,消費者花在食品上的開支明顯增加,這甚至牽動了世界范圍內各行業的敏感神經。
自2006年以來,國際市場幾種主要糧食的價格就開始出現明顯上漲的趨勢,例如美國小麥出口價每噸上漲50多美元,全年漲幅為31%;玉米出口價每噸上漲60多美元,漲幅達7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玉米價格自2006年下半年以來持續走高,2007年上半年達到近10年來最高點。世界銀行2007年5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國際玉米價格比2006年夏天已經上漲了75%,2007年第一季度美國玉米現貨平均價比上年同期上漲86%。
對于糧價上漲的原因,普遍認可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經濟發展使食品消費增加;二是氣候變暖、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了糧食產量;三是生物燃料發展導致能源工業與食品工業爭糧。
東北新現象
“糧食”這個詞,多少年來就與中國這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息息相關,更與這個農業大國中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東北等糧食主產區來說,糧食已經不僅僅意味著溫飽,更意味著財富。
當價格從世界傳導到中國、形勢從宏觀傳遞到微觀的時候,東北糧食主產區正在慢慢地咀嚼并品嘗著這一切,出于對糧食安全的考慮,最新的糧食年度,可能還會延續幾年來的糧食增產局面,而對出口的限制,也使得相關品種的價格受到限制。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豐收年景,人們未必覺得糧食有多么珍貴,可到了需要填飽肚子的時候,你會覺得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語,同樣的價格出口出去了,等需要糧食的時候,同樣的價格還能進口回來嗎?”吉林大學的一位專家如是說。
這位專家說,從今年的情況來看,國家為了整體的糧食安全,從全局的角度來考慮制定了這樣的政策,東北糧食主產區必須理解,同時要想方設法應對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
上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糧倉同時也作為老工業基地,在體制轉軌和市場化過程中,工業出現了嚴重的不適應癥——企業步履維艱、經濟效益嚴重下滑、轉制困難等,那時候被人們稱為“東北現象”,得到了全國各界的廣泛關注。
到了21世紀,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被稱為“全國糧食市場穩壓器”的東北農業再次遭遇了與當年工業幾乎相同的尷尬,面對國際農產品競爭,曾經市場不敗的東北玉米、大豆等農產品大量積壓,從原來行銷全國到難進山海關,逐步丟掉了市場份額。今天,面對國際范圍內的糧食和農副產品價格上漲,東北正在遇到全新的市場形勢和全新的市場環境,記者通過在東北的調查和采訪總結為“東北新現象”。
這種東北新現象可以概括地表述為:第一,面對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和農副產品漲價,國家為了確保糧食安全,也為了確保不至于因為糧食漲價導致其它商品大幅上漲,一方面,制定了限制出口的政策,另一方面,為了鼓勵種糧的積極性,國家拿出大量的資金用于補貼農民或者保證糧食的最低價格,這在很大程度上會穩定糧食的價格,因此,東北糧食不會出現大的起落。
第二,在糧食價格沒有上漲的情況下,化肥等農資的價格和其他消費品價格卻在逐步地上漲,農民的增收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種地還是不種地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第三,糧食品種的供需正在成為國際市場上極為敏感的話題,像股票一樣的糧食正在為農民增加太多的不確定的因素,比如種玉米還是種水稻,種大豆還是種其他作物?多少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春種秋實而今成了過去時,過去是靠天吃飯而今增加了更多的人為選擇的因素。
第四,隨著多年的探索,糧食變成飼料的“過腹轉化”和糧食的深加工正在逐步地改變著東北的產業結構,圍繞著糧食的深層次產業結構調整正在讓東北發生著新形勢下的糧食“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