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民工涌進城市。他們的到來既給城市增添活力,同時也造成了農村勞動力嚴重流失。
近日,上海郊區出現首批以本地農民為主的“家庭農場”,鼓勵發展以農戶家庭為基本單位,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經營的“家庭農場”。這種新的模式給農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它將成為未來中國農村發展的一種創新模式。
農村勞動力流失
“現在農民單純地依靠種地根本賺不到多少錢,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江西撫州資溪縣新月畬族村黨支部書記蘭念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我來北京打工兩年多了,一直和幾個老鄉一起搞裝修,最多的時候一個月拿到過4000塊錢。回家種田一年的收入也就5000塊錢左右。”來北京打工兩年的王師傅坦言。
其實,像王師傅這樣的情況為數不少。青壯富余勞動力成群結伙地轉移到城鎮,使得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已有很大不足。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個青壯年到城里打工,一年也能掙一兩萬元甚至更多。而在農村種糧、種菜辛辛苦苦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是4140元,一個月不到400元的收入水平,怎么能留得住農村青壯年勞力?務工和務農兩相對比之下,農村勞動力必然選擇進城打工。
家庭農場試水
近日,上海市松江區率先制定出臺了《關于鼓勵發展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的意見》,從去年年底開始,已陸續在糧食生產領域的農戶中開始試行家庭農場制。目前全區已有597家家庭農場簽約,每家農場經營100到300畝土地,共涉及9萬畝水稻,占松江水稻生產的60%。
據了解,上海市松江區家庭農場主要是以家庭單位能獨立完成經營為主,扶持當地專業農民和種田能手、鎮村干部和技術人員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經營者發展家庭農場;家庭農場規范組織生產,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農業生產檔案;家庭農場受讓的流轉土地,不得轉包;在家庭農場之間進行考核,組織開展各類生產競賽活動,對優秀經營者給予獎勵。
“如果種田能賺到錢,我當然愿意回家了。”當問及王師傅是否愿意返鄉種田時,他感慨地說。
農村勞動力匱乏,沒有人種糧種菜將是農村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怎樣才能吸引進城務工人員返鄉種田?
“家庭小農場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土地成為農民面向市場的一種就業資本,既能增加收入,又能參與市場競爭,而不再僅僅保障自身生活消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宗智表示。
他認為,中國今天仍不適宜放開土地產權和推行大規模農業經營,但對土地流轉限制過多,又會妨礙農民就業增收,比較理想和可行的辦法,就是對土地經營權作靈活處置,使農民使用土地的規模有所擴大,而又不至于大到造成大量農民的無地失業。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表示,我國超小型的農戶經營規模,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非常不利的約束條件,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
柯炳生建議,一方面,可以在農民自愿和保持土地原承包權不變的原則基礎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流轉和集中,從而形成規模較大的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農戶也可以在不改變各自土地占用規模的條件下,實行一定的產前、產中和產后聯合,從而也可以實現經營規模的擴大。要嚴格防止借現代化之名,違反中央政策,侵害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