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正在成為挑動全球經濟發展神經的核心問題。5月1日國際原油價格還在113美元,短短的14個交易日之后,5月21日紐約原油期價出現135.09美元的新高,較月初上漲將近20%。這一不斷躍升的數字提醒人們,20世紀70年代由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通脹風險似乎正在重演。
一般來說,外向型經濟越發達的國家,其國內物價水平越容易受到外部經濟的影響。因此當其他國家發生通貨膨脹時,這些國家很容易受到傳染,將國際通貨膨脹導入國內。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分析,我國宏觀經濟同樣面臨著嚴峻的通脹壓力,其中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由國際輸入性通脹所傳導,特別是以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以及以石油為主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漲這一全球性通脹所傳導。而且,這一趨勢呈現不斷加劇的態勢。“能源瓶頸”對經濟體的影響,首先是由于供給短缺而造成價格持續上升,進一步導致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攀升,產品價格上升進而向其它領域擴散通脹信號,并在累積至一定程度后造成實際性的通貨膨脹。在整個傳導鏈條中,石油等資源性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農產品,往往位于價格傳導鏈的起始端。
毫無疑問,本輪糧食價格上漲與石油價格上漲密不可分。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導致化肥、尿素等農資成本的上升,并推動糧食漲價。而糧食價格、原材料價格上漲又引發勞動力成本全面上升。同樣,油價上漲會傳導到其他產品的價格上,如機票、公交車票價都面臨著上漲的壓力,而逛商店買與石油無關的商品,看似與石油漲價無關,也可能間接地為油價上漲而多支付價款。從居民生活角度看,油價的上升,會通過直接傳導和間接傳導機制增加居民支出,從而表現為PPI助推CPI上升和社會總成本的增加。歷史經驗幾乎總是表明,在過去多次油價上漲中,全球經濟增長無一例外地遭到下滑。
目前來看,原油價格的漲勢還沒有結束的跡象。在原油消費沒有出現明顯下降的情況下,同時世界經濟沒有出現明顯衰退時,油價不會在短期內走低。按照歐佩克內部討論意見,中期國際油價維持在80美元/桶以上是產油國比較可接受的一個價格。而高盛的預測則是,油價有可能在未來6-24個月內飆升至每桶150-200美元。長期來看,石油產量雖然保持了持續上升態勢,但由于開采成本越來越大,歐佩克剩余產能呈現下降態勢。除非全球能源需求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否則,石油峰值預期也會進一步推高油價。
對股市而言,國際油價屢創新高,各行業的感受卻是冷暖不一。如對航空公司而言,航空油料成本幾乎占其主營業務成本的40%,航空油料的每次上升或下跌,都會牽動航空公司的敏感神經。中國國航2007年報顯示,航空油料成本由2006年的148.71億元增加至2007年的162.71億元,增幅為9.42%。航運公司同樣對油價非常敏感,盡管船用燃油早就實現了市場化,但油價的高企讓航運企業成本支出壓力增大。然而,高油價也給其他一些行業帶來機遇,包括天然氣在內的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紛紛加大研發投入,以促進新能源的技術突破。眾多上市公司紛紛投身太陽能光伏、風電、生物燃料等,將會對這些行業未來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