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世界范圍內的健康飲品。統計資料顯示,進入二零零零年以來,中國的茶葉市場每年以接近百分之百的速度迅速膨脹。聽起來,感覺茶葉市場空間無限,然而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近乎殘酷:目前全國有九百多個產茶縣、數千個茶葉品種、數不清的茶葉品牌,加之國外茶葉大舉進入我國市場……而饒平嶺頭單叢茶單單逆勢而上,并不斷發展壯大,其發展思路、成功經驗何在?
在饒平中部、北部連綿不斷的群山峻嶺之中,嶺頭單叢茶萬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無公害茶葉示范區和田峰山科技示范基地等皆座落于此。近年來,饒平縣借助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茶葉生產示范縣這一契機,注重科技投入,讓嶺頭單叢茶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香飄四海。
縱觀饒平茶業產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饒平縣因勢利導,通過發揮資源優勢,從種植、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走出了一條“政策推動、區域帶動、科技促動、市場聯動”的縣域產業經濟發展之路。
滿眼茶樹溢清香
“嶺頭單叢”又名“白葉單叢”,原產地在以盛產“嶺頭奇蘭”而著名的饒平縣浮濱鎮嶺頭村。該茶采摘期比其它品種早熟一個節令,綠葉微黃、朱邊白腹、入夜折射星月清冽薄輝,故又有“毫光茶”之說。
嶺頭單叢茶樹屬小喬木,中葉型、早芽種、分枝角度中等、葉長橢圓形、葉色黃綠、葉質柔軟、生長快、產量高、適應性廣,是當今廣東省烏龍茶的當家品種,遍及全省各地,目前已擴展到福建、廣西、湖南、海南等省。
嶺頭單叢茶素以香、醇、韻、甘、耐泡、耐藏六大特色而負盛名,條索緊結,重實勻凈,色澤黃褐光艷;內質香氣甘芳四溢、蜜韻深遠、附杯性強、湯色蜜黃、清新明亮、滋味醇厚、潤滑舒暢、回甘力強而快。飲后有甘美怡神、清心爽口之感。
嶺頭單叢茶是國家級優良烏龍茶品種,其成品茶具有一種特殊的花蜜香韻。1986年和1990年兩次被商務部評為“中國名茶”、1991年在杭州首屆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被評為中國“文化名茶”、1992年獲中國國際名優新產品博覽會金獎、1995年獲全國第二屆農博會金獎、2001年榮獲第三次國際名茶金獎、同年又獲廣州首屆國際茶文化節“單叢茶王”獎、2002年4月被第三屆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茶樹良種、2003年獲第五屆“中茶杯”名茶評比特等獎。全國許多大、中城市都設有嶺頭單叢茶專賣店或分銷店,如今,產品還遠銷東南亞、歐美、日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嶺頭單叢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先后被引種縣內有關鎮場并逐步擴大到潮安鐵鋪、鳳凰和潮陽、興寧等地扎根落戶。作為茶葉主產區的饒平縣把發展嶺頭單叢茶生產,作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點項目來抓,明確“以茶興農”的指導思想,在全縣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種植嶺頭單叢茶。10多年過去了,嶺頭單叢茶已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搖錢樹。建饒、新豐、三饒、湯溪、新圩、浮濱等15個鎮場已建成了以嶺頭單叢茶為主的優質茶園,群山峻嶺成為一片綠色的茶海洋。茶葉主產區浮濱鎮,茶園面積已超過3萬畝,基本實現無公害茶葉規模化生產。縣內一些老茶場,如西巖、桃源、丁坑、柏峻等,地理條件都較優越,具有較大的生產規模,已逐步通過改制的方式,舊貌換新顏,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從1991年的6000多畝發展到6萬多畝。
科技催得茶飄香
為使茶農加強合作,提高種茶制茶技術,饒平縣為廣大茶農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及時提供市場信息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指導,并大力推廣現代茶葉生產、管理、加工技術。近年來,饒平縣結合實現農業標準化示范縣和創建國家第二批茶葉生產示范縣基地這一契機,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措施,先后與國家、省市等科研單位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了無公害茶園示范基地、無公害茶葉示范區。通過生物農藥、有機肥的推廣與應用,提高了茶葉品質、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茶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同時,還先后立項及實施了名茶嶺頭單叢綜合技術開發、嶺頭單叢茶可持續高效栽培示范和品牌創建等12個茶葉科研項目。單叢茶可持續高效栽培示范及品牌創建被列入2000年國家級星火計劃。
為幫助茶農解決制茶和銷售遇到的新問題,縣里專門邀請省茶葉專家來到茶葉主產區傳授茶葉加工制作技術和經驗,眾多茶農爭相向專家們索取有關茶葉生產、加工制作的資料,并找好席位聆聽專家講解。用專家的話說,爭取多學一點知識,把茶制作好,提高茶葉的檔次和質量,賣出好價錢。茶產區現在最主要的問題:一是怎樣提高茶的總體水平;另外是考慮怎樣開拓市場、怎樣打造饒平單叢茶品牌。近年來,嫁接、新種了10多個茶葉優良品種:比如,八仙茶、桂花香單叢茶、玉蘭香單叢茶、黃枝香單叢茶、芝蘭香單叢茶、臺灣翠玉茶、金萱茶等。
多管齊下保質量
在緊緊圍繞發展茶產業的指導思想下,饒平縣根據茶葉生產、加工等不同環節的需要,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培訓、送科技下鄉和編印資料等形式,急茶農之所急、想茶農之所想,以最易懂、最簡明、最快捷的方式,將技術送到千家萬戶。一方面,開展技術培訓。為了將新技術推廣應用到生產中,以及解決茶葉生產中可預見性的問題,培訓是有效途徑之一。在培訓方法上,改變傳統的單一培訓鄉、村干部和技術員的習慣,直接培訓茶區示范戶和大部分茶農,擴大培訓面,并變課堂培訓為課堂與現場相結合,提高受訓的效果;另一方面,送科技下鄉。針對不同生產時令需求,送相關技術到茶園、到農家,解決生產中實際難題,每年結合生產、加工、保鮮等環節的需要,分別集中時間,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保證技術與實際需求相適應。同時,編印一些相關的技術資料:《有機茶生產技術》、《有機茶園建設技術》、《低改轉換有機茶園技術》、《茶葉加工技術》等。
在搞好技術服務的同時,饒平縣在茶葉生產和加工環節上,制訂“嶺頭單叢茶綜合標準”,規范茶葉生產各個環節,確保茶葉的安全性。特別是改變了傳統的制茶模式,以廣東國賓集團為龍頭的茶葉加工企業,引進揉茶機、殺青機、磐茶機等現代化設備,實行精制加工,使茶葉產品的色、香、味更上一個臺階,成為市場的暢銷品。廣東國賓茶集團公司也成為全省唯一一家產品質量獲ISO9001國際認證的茶葉加工企業,生產的國賓茶主要供應釣魚臺國賓館。著名茶葉專家于寶森對國賓茶予以極高的評價,稱之為“我國的茶中之寶”。
一種以茶為主題的“文化沙龍”活動,在饒平百姓中悄然興起;茶農們互相切磋、學習、探討、交流已慰然成風;品茶、評茶、論茶已成為新時代饒平茶農的新時尚。
饒平,茶香飄蕩的家園,茶歌繚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