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單叢茶鄉
余宗寶 陳麗芬
來到白葉單叢茶的原產地廣東省饒平縣浮濱鎮嶺頭村,我們心里暗暗揣著一份憧憬——白葉單叢茶,被美稱為“白葉仙子”,這個名字令人浮想聯翩,想想那衣裙飄飄的仙子,國色天香……
嶺頭單叢茶是烏龍茶類中的優質良種,它的原產地是浮濱鎮嶺頭村。這里云霧繚繞,清泉潺潺。據資料記載,上世紀60年代初期,一村民在巖石邊納涼時偶見一株小茶樹,葉形色澤有別于其它茶類,后采摘回家,經加工品嘗,頓覺口感甚佳,遂將茶樹進行插枝育苗,第一年成活8株,經連續3年對這株茶樹進行單株采制,滋味醇爽,質量上乘。因而從1963年起,嶺頭村便開始對這株茶樹繼續進行插枝繁育,誕生了今天的優稀良種——嶺頭單叢茶。
九曲十八彎的入山路已被修整一新,車子在山路上盤旋著向山頂進發。終于到達高高的山頂,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似乎到了世外桃源一般:清新的空氣、淙淙的山泉,近處梯田疊翠,郁郁蔥蔥,遠方群山環繞,一望無垠。
進入嶺頭村,在村委會辦公地附近,眼前的房子是一座空曠的老戲院,走進去,地板坑坑洼洼、墻上斑駁脫落、褪色的樓梯、黑糊糊的木板,踩上去便“咿呀”作響,殘缺的老八仙桌、房梁上的蜘蛛網,只有墻上各色各樣的獎狀和錦旗孤單地與蜘蛛們做伴……這里的人們難道還是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嗎?
主人看出我們的疑慮,笑著說:“凡事不能只看表面,你們出去細心看看就清楚了。”
青山綠水間,新鮮的空氣和泥土芬芳撲面而來;隱約的村落,錯落有致,古樸的老屋與新式的民居相映成趣。主人說,這些年來,村里沒有人出外打工,每個人家里都有自己的茶園,靠著這些茶,人們的日子越過越愜意,白葉單叢茶的名氣也越打越響。村子里最顯眼的是每家每戶的門口都堆著許許多多的柴垛,據說都是從大山外面買回來準備制茶焙茶用的。我們看著茂密的山林很是不解,這里不是門前屋后就有大把的原料嘛,怎么還費那么大的勁兒從外面買這些柴火?主人笑嘻嘻地說:“還不是要保護自然環境、保證生態平衡嘛!我們這里不是都叫綠色產品嘛,那得首先保護好這里的天然環境不受破壞,你們看后山上那一大片山上的紅梨樹,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現在紅梨樹多值錢你知道嗎?可我們不心動,保護好了環境,空氣才能依舊清新,茶香才能依舊甘甜呀!”
來到浮濱茶區采訪,記者看到這里每戶人家都購置了先進的茶葉烘制設備,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加工制作。可以說,在浮濱茶區,一個家庭就是一家茶葉加工廠,不論男女老少都是制作加工茶葉的能手。浮濱茶區村民許林松近年大膽摸索制作茶葉新技術,他制作的嶺頭單叢茶從色、香、味、韻都有獨特之處。他選送的茶葉參加首屆中國嶺頭單叢茶文化節上榮獲“茶王”的殊榮。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富民政策在廣大農村全面貫徹實施,嶺頭單叢茶這一優良品種已在浮濱茶區大面積種植推廣,歷屆浮濱鎮委、鎮政府的領導都把發展嶺頭單叢茶作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重點項目來抓,嶺頭單叢茶成為了當地農民發展經濟的搖錢樹。經過近20年來的發展,現在浮濱鎮擁有優質單叢茶面積3萬畝,其中坪溪茶區1500戶人家就擁有茶葉面積2萬畝,全鎮茶葉年總產值都在5000萬元以上。因此,該鎮成為潮州市“萬畝名茶示范基地”,饒平縣的優質茶葉生產專業鎮。
為做活茶葉這一產業,適應國內外茶葉市場的競爭,近幾年來,浮濱鎮致力于茶園的科學管理,實行無公害茶葉規模化生產。首先,該鎮按照廣東省農業地方標準來規范生產,聘請省、市、縣的茶葉專家向農民傳授無公害生產技術。與此同時,全鎮10個茶區專業村的主任全部加入縣茶業協會,村委會也和茶農簽訂無公害茶葉生產承諾協議書,全鎮1.2萬畝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都實行無公害化管理。2001年,該鎮浮濱嶺頭單叢茶樣品送往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驗,各項指標均符合檢驗標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嶺頭單叢茶的知名度。目前,嶺頭單叢茶不但暢銷北京、上海、江蘇、福建等省市,而且在東南亞、歐美、日本等15個國家與地區都廣受歡迎,在巴基斯坦舉行的亞太地區農業新品種博覽會上獲得最受歡迎獎等30多項大獎。
走在萬畝名茶基地,一望無際的茶景令我們嘆為觀止,這碧綠的屏障,孕育了白葉單叢茶的甘甜清香。忙忙碌碌的人們臉上都洋溢著甜美的笑容,那紅撲撲的臉龐不知是因為被焙茶的爐火熏得彤紅,還是因為春風吹得意氣風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