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農產品的安全問題早已不再是陌生話題,當人們對食品的價格已經不太在乎時,卻越來越重視我們餐桌上肉、菜、蛋、魚的質量安全。山東省是我國的農業大省,即墨市位于山東省東部,東臨嶗山灣。總面積1780平方千米。更是重中之重。即墨市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建設等農產品質量源頭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
現在進行時
根據國家農業部和青島市制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農業局組織人員精心編制了黃瓜、辣椒、茶葉等各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31個,發放到生產基地每個大棚和農戶,讓種植戶對如何施肥、澆水、用藥一目了然。每年組織技術人員到各生產地塊和大棚檢查管理情況60人次以上,確保生產各個環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 保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農業局高度重視農產品基地的標準化建設,根據青島市農委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結合即墨市實際布局,大力抓好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培育出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化,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明顯提高。目前,即墨市已發展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 30個,面積達22.9萬畝,并制定了31個生產技術規程和管理制度,做到規程入棚、制度上墻,嚴格按照統一要求進行監管,確保農業生產的標準化與規范化。并涌現出多家像青島蔬菜科技示范園、即墨市國家農業技術高新園區、即墨市移風蔬菜協會這樣規模大、技術新、管理規范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產基地管理單位,是農產品生產基地中的行業典范,對即墨市標準化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與推進作用。如移風蔬菜協會,將基地內各大棚戶建立臺帳,并將生產大棚統一編號、掛牌,統一噴制“移風蔬菜”標識,既增加外觀形象,又達到了規范管理的目的。在管理中實行會員小組責任制,即按地塊或大棚劃分會員小組,每5-10戶一個小組,并推選出有威信、懂技術、具有一定組織協調能力的會員任組長,負責本組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生產。同時,各組實行自我管理,對產品質量相互監督,互負連帶責任。這樣以來,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在農業部、山東省等多次抽檢中,產品均達到了標準要求。
農產品的品牌培育工作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內容,農業局大力加快農產品品牌認證的步伐,拓寬本土農產品的知名度,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全市“品牌興市”戰略的實施。在對全市生產基地的規范化監管和嚴格的質量監控的前提下,通過答疑、協調和幫扶等方式幫助生產基地和生產企業開展品牌農產品申報工作,并取得顯著成效。到目前,全市已通過國家認證的蔬菜、果茶等無公害農產品45個,綠色食品14個,有機食品5個,總數達64個,全市農產品注冊商標數達到83個。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達18.15萬畝,年產量達18.39萬噸;綠色食品產地面積達2.5萬畝,年產量達1.31萬噸;有機食品產地面積達1.5萬畝,年產量達0.24萬噸。到目前,已認證的產品數量和基地面積初具規模,品牌效應逐步呈現,全市產品質量明顯提升,各項指標在青島地區名列前茅。
問題存在中
即墨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已取得顯著的成效,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在具體工作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意識要轉變
二是共管力度不夠
三是檢測體系不完善
四是農藥市場存在不規范
五是資金扶持力度不夠
將來進行時
宣傳
通過報紙、電臺和媒體互動等形式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同時,通過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讓群眾把無公害生產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
建設
隨著檢測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需不斷強化檢測手段,完善檢測網絡體系。爭取上級資金扶持政策,在現有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按統一標準建速測室,聘用專職或兼職檢測員,統一管理。同時建立種植業監測信息網,及時公布檢測數據,以利監管。
打造
在進一步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的基礎上,提升產品質量檔次,培育名優產品。加大“三品”(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認證力度,實施“名牌興市”戰略,提升我市名優農產品知名度。另外,要加強即墨市特色產品如“金口芹菜”、“白廟芋頭”、“劉家莊西瓜”、“華山雪桃”、“移風黃瓜”等單個品種的推介工作,使全市品牌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知名度大大提高。
凈化
對農藥經營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高經營人員的業務水平。積極推廣合格農藥產品,指導農民科學規范用藥。加大對市場的檢查力度,凈化農藥市場,規范農藥市場生產經營行為,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探索
開展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鎮、村創建活動,探討產地培訓、產地發卡和農戶標準化生產承諾書簽訂活動;進一步探索產地編碼應用方式,研發產地編碼電子系統,提高農產品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實施
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相關政策,予以資金扶持,給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一定的資金補貼,真正調動起農民按照標準化進行生產的積極性和對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