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糧價居高不下,不少國家都發生了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一向對糧食問題非常敏感的日本也不落人后,開始了海外屯田。其實,日本的海外屯田歷史很長,其背后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值得中國借鑒。
日本在海外種糧食
日本在美洲的土地開發很早就為人所關注,日本移民最早的目的地就是拉丁美洲,至今在巴西、秘魯等地還有許多日本移民后代。19世紀末,為了解決日本農業貧民的出路問題,日本當局與墨西哥政府簽訂協議,讓日本老百姓移民墨西哥從事農業生產,這是早期的日本“農業殖民”。
20世紀30年代,日本占領中國東北后,又大規模向東北移民,占據中國人的土地。他們在這里生產糧食,既為侵華日軍提供軍糧,又向日本本土提供糧食這一重要戰略物資。此后,日本又在東南亞建了農場。日本在世界各地擁有1200萬公頃農田,相當于日本國內農田面積的3倍左右。
據《日本農業新聞》最近報道,三井物產日前在巴西投資了100億日元,種植玉米和棉花,以滿足日本市場的旺盛需求。除了巴西外,日本現在與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中國、印尼、新西蘭、美國等地的農場都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之所以大張旗鼓地搞“農業殖民”,就是為了向日本市場穩定提供農產品。
與當地農戶簽約種糧
日本的“海外屯田”有兩大特點:一是與當地人聯營。日本幾乎沒有完全獨資的農場,大部分以共同出資的方式與當地人聯合經營。外國提供土地,日本農民或者企業提供資本和技術。在投資比例上,外國政府以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資51%,日本以提供農業機械、基礎設施的方式出資49%。
二是日本不直接在海外農場種植玉米、大豆等需求量大的作物,而是通過與當地農戶簽訂購買合同的方式來確保供應。由于直接經營農場收益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日本全國農協聯合會和綜合商社為中心,在當地購買谷物然后直接出口到日本。
日本糧食自給率低
近期,日本媒體上經常出現的一個數字是39%,這是現在日本的糧食自給率。按照日本官方的統計,日本60%多的糧食依靠海外市場供應,18.3%來自中國,22.2%依靠美國。日本一些人還危言聳聽地宣稱,如果中國停止向日本出口農產品,會讓日本人的飯桌來個天翻地覆。
如果光從糧食自給率著眼,似乎日本真有陷入糧荒的可能。但是糧食的種類有很多種,對日本來說,這個39%的自給率低水平,更多的是日本自己的政策失誤所致。日本人對本國生產的大米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喜愛,日本農民也主要種植大米。戰后日本自民黨政府為了博取農民的選票,對日本的大米生產采取了“溺愛”的政策,高價收購,用財政進行補貼,然后再賣出。這樣的話,農民只要生產出售大米就可以獲得不少收入,當然他們也會用選票來報答自民黨政府。
因此,長期以來,日本的大米生產供過于求,而其他農產品的生產則長期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況。日本的小麥、大豆和家畜飼料的進口依存度一直很高。據日本媒體透露,包括民間庫存在內,日本的谷物儲備只能滿足全國1到2個月的需求。目前,日本自給率最多只有13%的小麥儲備量,約相當于2到3個月的需求。自給率為25%的大豆儲備約為1個月,其中政府儲備僅占半個月。全部依靠進口的飼料用谷物儲備為2個月,政府儲備占1個月。
日本糧食自給率偏低,主要是上述這三類農產品的自給率偏低。而當前的糧食危機主要體現在大米上,對于日本而言,這種沖擊其實是很有限的,還達不到讓日本人挨餓的地步。
屯田不能解決糧食短缺
當然,在“屯田”的背后,也會存在一些想象不到的問題。海外糧食生產涉及到的難題有很多,比如所在國是否愿意將生產出的糧食出口,當前糧食危機最嚴重的反而是在一些不太發達的國家,這些國家也希望保證糧食的供應,這樣就很容易出現所在國人民與投資屯田的國家之間的矛盾,屯田的目標要想順利達到并不容易。
同時,現在石油價格高漲,糧食的運輸幾乎要靠海運,海運的燃料費用將會轉嫁到糧價之上,要想達到保證“低價糧食供應”的目的,可能會適得其反。這些海外屯田生產的糧食到達本土之后,有可能反而比國內生產的糧食價格更貴。
因此,解決現在糧食供需矛盾的最佳方法,仍是在國內進行生產調整,保證各種糧食品種的平衡種植與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