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德梅爾咖啡館
以制作高級蛋糕和咖啡點心,揚名全歐洲的“德梅漁產咖啡館”,已經有214年的歷史了,這里除了深受奧地利皇室喜愛,像約旦的胡笙國王、英國女王、邁可杰克遜等人,都曾是座上賓客。
雖然德梅爾的價錢仍是居高不下,但是進到這里的客人,仍然很少可以抵擋住這里的誘惑,雖然名為咖啡館,但是大多數的觀光客還是為了這里的糕點而來的。
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一個陳列糕點的臺子,里頭放了數十種不同造型、口味的蛋糕和咖啡點心,可以選擇外帶,也可以坐在細致典雅的大廳細細品嘗。
德梅爾最出名的蛋糕就是加了獨特水果酒的蛋糕,還有自家烘焙咖啡豆所煮出來的咖啡,也是頗受好評的,就連奧地利的國王也會低調出宮,坐在這里品嘗咖啡和蛋糕,德梅爾如此受歡迎,或許是因為在這里市井小民也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
除了傳承手藝之外,這里也完整保存了一個19世紀初期的廚房,也是在這個小廚房里研發了400多種的蛋糕,下回來到維也納,可別忘了來這里品嘗一下,當一個下午的貴族。
星巴克咖啡店
Starbucks名字源自《大白鯨》一書主人公的名字。1971年,第一家Starbucks咖啡店在美國西雅圖派克地區市場開張。
Starbucks咖啡原豆的烘焙,用自成一派的Starbucks烘焙法(Starbucks Roast),所烘焙出的咖啡豆顏色比使用肉桂烘焙法的咖啡的顏色要深。
1998年,已經大約有4億多人光顧過星巴克咖啡店在全球各地超過2000家的連鎖店。1999年1月在北京開設第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另外上海、深圳也有星巴克。
維也納中央咖啡館
由維也納公爵官邸改建而成的“中央咖啡館”,這里富麗堂皇的建筑結構,和迷人的文藝氣息,一直是歐洲音樂界及文藝界人士的最愛,現在也是前往維也納的觀光客,絕不會錯過的一家具有歷史的咖啡館。
1876年位于維也納第一區的街角大樓,由貝爾斯公爵的官邸改建而成,裝潢豪華氣派。這里的外觀就像是內斂的奧地利人一樣,傳統而方正,在進入門廳之后,寬敞的廳堂,和充滿華麗大理石柱的裝潢,讓前來這里的客人都不經發出驚嘆聲。
19世紀末,維也納曾經最負盛名的葛林斯坦咖啡館歇業之后,取代它地位的就是這間咖啡館了。這個曾經在20世紀初期驚天動地過的地方,當時歐洲最出名的人物都曾聚集在這里,喝咖啡切磋討論。在這里出入的不是大文豪,音樂家,就是王宮貴族,或政治家。當然現在也是觀光客留連的地方之一。
富麗堂皇的建筑結構,和迷人的人文氣息,是這里一直深受歡迎的主因,除此之外,這里還有維也納快要失傳的皇帝咖啡。由傳統咖啡加上蛋黃和白蘭地酒,再搭配一塊最受歡迎的栗子咖啡蛋糕,口味更是一絕,是許多常客都點的招牌,連弗洛伊德、洛司基等名人都不會錯過。
通過主要的大廳,當年公爵府的后棟和2樓,被改為可以容納300人的豪華宴會廳,但只有在特殊的時候才會開放,而距離上次泰國航空在這里大宴賓客,已經有5年未曾開放過。
100多年前,中央咖啡館里滿是名人雅士聚集,回到現實,客人們還是喜歡籠罩在迷人的人文氣息之下,坐著沉思,喝著咖啡,和著名的雕像一起享受這氣派非凡的咖啡時間。
左岸咖啡館
十九世紀,法國巴黎的塞納河,蜿蜒西流穿過巴黎市中心,河以北被稱為右岸;以南則稱左岸;當時的法國巴黎,到處充滿了一種新興的氣息,一種拋棄了過去宮廷浮華,開始講究屬于思想,那發自于內的清新氣質。河岸,一向是最容易沾染當代氣氛的地方;于是,也開始變得新穎。河的右岸是新興商業的繁華氣質,河的左岸則是藝術豐沛的人文思潮。當時河的左岸林立了許多的咖啡館。
左岸咖啡館品牌的誕生即是由這份對人文思潮的渴求促成。人文精神匯聚并非局限于某一家咖啡館,而是來自整個塞那河左岸的薈萃,思想與藝術豐沛的強度更隨著河左岸而蔓延世人。左岸成為一個無可取代的形容詞;代表了豐沛人文思想的形容詞。
左岸,經營咖啡館的執著,并不僅止于一杯咖啡。咖啡館該有的,也逐步實現;從拿鐵咖啡、昂列咖啡、昂列奶茶、卡貝拉索到甜點系列、個性商品,左岸咖啡館在消費者腦海里模糊的影像開始變得真實起來。左岸咖啡館中最有名的該屬“花神”與“瑪歌”,這兩家圣哲曼大道上的“存在主義咖啡館”。
花神咖啡館
存在主義哲學大師沙特說:“自由之路經由花神咖啡……”。花神咖啡始于1890年,早期為保皇黨與保衛祖國派聚會點。但30年代以后,顧客群隨著社會變遷而換新面孔;沙特先生曾住在花神咖啡旁的邦拿巴街,一群左岸的知識分子在此相激相蕩,孕育當代存在主義哲學與文學。西蒙波娃的回憶錄中,只要提到與沙特相處的時刻,她的心情就回到圣哲曼大道的咖啡座。后來,畢加索先生推開了花神的落地玻璃門,花神因獲畢加索青睞而名氣暴漲。哦!那是成名后的畢加索。
瑪歌咖啡館
瑪歌咖啡館在圣哲曼教學對面,咖啡館的前身是家陶瓷店,1914年裝修成咖啡館后,內部裝潢未曾更新,連桌子都還是當年的桃花心木桌。瑪歌咖啡館離沙特家只有幾步路,因此也是沙特與西蒙波娃常去的咖啡館。
50年代,這對一生分開住的“存在主義伴侶”,常到瑪歌咖啡,兩人各據一張桌子,煙不離手,各寫各的文章。許多知名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都是瑪歌的老主顧,有的愛每天早上十點到瑪歌吃早餐,咖啡牛奶加可頌面包,當地居民也喜歡瑪歌咖啡館的早餐。冬天的早晨天色微亮,國際游客慕名走進瑪歌,體驗那有點慵懶的法式早餐。
哲學文學與藝術造就左岸咖啡的“品牌形象”,花神與瑪歌成了國際觀光客咖啡朝圣地。其實這兩家的咖啡并不特別,到這兒或可啟發新的哲學思潮,或可欣賞巴黎中產階級的拘謹魅力。然而人太多了,氣氛過于熱鬧,反而難以思考。
觀光客多的地方,扒手跟著來。這兒的扒手與其它人一樣衣冠楚楚,他們三五成群,看準了觀光客皮夾里的法郎與美金。咖啡館內座位幾無間隔,當你正聚精會神讀Menu時,若有人擦身而過,你掛在椅背上西裝內袋的皮夾就飛了。皮包小背包因為無處放,所以擱在桌下、旁邊的座椅上……國際扒竊集團高手云集、經驗老道,他們很少空手離開左岸咖啡圣地的。
意大利夸德里咖啡館
在威尼斯著名的圣馬可廣場上,露天的咖啡座里,滿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坐在這個被喻為全世界最漂亮的客廳,享受一杯香純的咖啡,廣場上和古老的佛羅里岸咖啡館遙遙相對的,就是這家以露天音樂聞名的夸德里咖啡館。
鮮綠色的露天座椅,在陽光的映照之下的格外顯眼,據暗懂門道的客人說,這里早晨的光線最美,可以讓剛升起的旭日灑滿全身。走進夸德里咖啡館內,許多細微的小地方,都洋溢著19世紀維也納的精致風格,仔細詢問之下才得知,威尼斯以前曾被奧地利所統治過,咖啡館也曾轉手到奧地利人的手中,所以夸德里除了維也納的優雅風格之外,至今還保留著奧國一些傳統的特產甜點。
熟客常會坐在廳里,尤其是靠窗的位置上,點一份具奧國風味的甜點,還有一杯香氣濃郁的地道意大利咖啡,細細品嘗這細致的口感和感受咖啡館里的情境,而將露天的舞臺留給當地的觀光客。
在夏季,夸德里還有一種招牌冰巧克力,也十分受歡迎,時常是供不應求,這里除了一樓廳里露天的咖啡座之外,轉上二樓,還有一個裝飾得富麗堂皇的餐廳,廳里懸掛著耀眼的水晶燈,桌上整齊的排列著精致的餐具,好象一場正式的餐會即將開始,其實這里只接受訂位包場,有大型的宴會才會開放使用,這里經常被用為婚禮的場地,浪漫與華麗兼具,讓人有如入仙境般的感受。
維也納浪特曼咖啡館
從來喝咖啡都喜愛一個人去,愛咖啡店的靜謐,一個人伴著咖啡香氣看書是人生中一大快事。19世紀中葉,歐洲現代咖啡館起源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咖啡館內,喝咖啡原是一種政客的社交活動,咖啡館是音樂藝術家的落腳點,或是偉大文人與作家的精神居所。
浪特曼咖啡館首先吸引游客的是門前的露天茶座,再沒有其他咖啡館的露天茶座比浪特曼更舒適。外圍是爭艷斗麗的鮮花,配合陽光照耀偌大的茶座,構成光明艷麗的畫面。不少游客喜愛坐在最外圍,觀賞國會大廈、市政廳公園及城堡劇場等雄偉建筑,聽著一輛又一輛接載游客環繞大道的馬車“咯咯”經過,仿佛回到盛極一時的哈布斯堡皇朝時代中。
今日浪特曼是維也納政府官員及戲劇藝術表演者的專用咖啡館,不少在城堡劇場表演完的演員都愛到鄰近的浪特曼輕松一番,順道研究下一套劇本的細節。而市政廳的政府官員更喜歡到室內開會,討論政局之余也喝口浪特曼的咖啡提提神。
想從另一角度去領略維也納的政治及演藝軼事,浪特曼咖啡館是唯一選擇。
曼谷 To Die For
頭一回聽聞To Die For咖啡餐廳,是在曼谷時尚朋友口中。在曼谷朋友帶領下,到了這個咖啡茶座,感覺很悠閑,別具一種異地風味,才知是飲食、咖啡茶座!To Die For的主要創作人MR. BHANU INKAWAT,曾是曼谷市內國際4A廣告公司的創作總監。1997年與數位志同道合人士以玩票形式創建Greyhound時裝品牌,誰知道反映良好,銷售高速倍增。To Die For是Greyhound時裝品牌站穩腳后的最新挑戰,設于曼谷休閑區Thong Lor內的H1 Place內。
誠然,這里的咖啡味道不能算是很美味的那一種,但別具創意的Food Concept,加上十分家庭式的茶座感覺,令人自在逍遙!愛上這家小咖啡餐館,愛它的全面性,菜單是包羅萬象,具時尚感覺之余,食物又有現代人所謂Contemporary的口味。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便宜的價錢卻又有高級的服務。
開業近2年的To Die For,裝潢上仍居潮流最前沿。這里聞名的甜食,配上了咖啡別具一種風味。吃To Die For的甜食配咖啡,應該是一種感覺,一種童年快樂無拘無束的自由感覺。
臺北蒙馬特影像咖啡館
臺北咖啡館,或者是臺灣人對飲食的文化,未曾體驗過,也一定聽聞過。基本上,臺灣人習慣城市咖啡文化,幾乎可以說生活在咖啡世界。臺北最火的咖啡已轉到一系列的山區咖啡館。蒙馬特影像咖啡館,館主賴岳忠本是一位臺北著名的人像攝影師。因他喜愛巴黎,很想在臺北尋回巴黎的氣味,所以在陽明山一角辟出屬于自己的咖啡新天地,盡情釋放巴黎的咖啡香氣。
有識之士在臺北開設咖啡館值得慶幸,因不乏捧場客趁夜幕低垂之際從老遠城中前來落腳,咖啡館最繁忙之時正是由晚飯后開始。館子分三個區域,分別是館前的露天茶座、主館和后館。炎夏的臺北,戶外茶座也大有人坐,可見臺灣年輕一輩對咖啡文化鐘愛有加。主館及后館內,也騰出偌大的空間來放置一張床,儼然一副下午茶的格局。
(夢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