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已經沒有了中國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準確地講應叫農業和農業食品業從業人口。原因是,加農村地區的道路、住房、學校、醫院、娛樂和購物等設施與一般城市居住區無異,農業和農業食品業生產、加工和流通的機械化程度非常之高,農業從業人口與其他行業人員一樣,享有相同的醫保、養老保險等國民待遇,一樣可以60歲退休,可以自由流動。
加拿大農業和農業食品業是加拿大第三大就業部門,農業從業人口占總人口的14%,產值占整個GDP比重約9%。鑒于這一行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聯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許多政策、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以保證農民的正常收入,促進農業的穩定發展。
依靠保險穩定收入
加拿大農業收入穩定項目(CAIS)是目前加農業最主要的收入安全和商業風險管理(BRM)項目,目的是盡可能在不影響生產和貿易的情況下穩定農民收入而不是單純地向其提供補貼。農民、聯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此帳戶存入資金。如果農民當年的利潤低于政府所設定的參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項。小幅度的利潤減少造成的損失由政府和農民對半分攤,利潤降幅越大,政府所攤份額就越大。CAIS最多可補償農民當年損失的60%,其支付資金取決于農民事先所選擇的保護水平,最低保護水平為70%,最高為100%。近年來受瘋牛病、干旱、汽油漲價等因素的影響,農民的實際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加政府自2004年以來提高了支付該項目的資金,每年增長幅度為3%,在幫助農民減輕經濟負擔、穩定收入、抵御風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作物保險項目(CIP)旨在保護農民免遭由于氣候或其他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澇、冰雹等帶來的損失。該項目也由農民、聯邦和省政府三方共同承擔,各省政府具體實施。農民如遭受自然災害,聯邦、省政府聯合出資賠償。目前約70%農民參加了這一保險,2003-2004年度聯邦政府的撥款為4.04億加元。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
加農業生產和流通互相交叉,界限有時很難分清。谷物生產者同時也是食品加工商;畜牧場主同時經營牲畜的批發業務;農產品批發商同時兼任進出口商等。這些生產、供應鏈默契配合,相互協調,形成了從農場到加工、分銷、零售、批發和餐飲服務的整個食品鏈。
為了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運作效率,減少中間環節,加拿大在農業和農業食品領域實施了各種不同的“供應鏈協調方式”,主要包括更緊密的縱向協調和橫向協調。前者指的是企業一條龍運作方式,集收購、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為一體,每個環節都有統一標準,嚴格把關,以保證產品質量。企業在收購農產品時,往往與農場主簽訂合同,提出要求,如不得在農產品中夾雜任何化學物質,不得虐待牲畜等。橫向協調指的是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企業都要互相配合,以達到促銷、交換信息和形成合力的目標。
根據《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麥局法》,西部草原省及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生產的小麥和大麥均由加拿大小麥局統一收購、銷售和出口,其他省則通過行會組織如小麥種植者銷售委員會自行銷售。加小麥局以最好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其收入在減去銷售成本后再返還給農民。該局對小麥和大麥的收購價格實行“兩次結算”制度,即農民在交付谷物的同時就會獲得首期付款,該款項由政府擔保,相當于小麥局預估的市場平均價格的75%,然后該局根據市場情況再次向農民支付調整價格,從而保證農民享有及時、合理、穩定的收入。
加對雞蛋、奶類、家禽產品實行產量配額管理。加聯邦奶制品委員會、各省市場營銷委員會及加政府有關部門共同制定牛奶價格支持政策和產量配額,聯邦、省級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上述三種商品的市場營銷活動。聯邦政府負責管理跨省貿易及國際貿易,各省政府負責管理牛奶的產量和其省內的銷售。加牛奶生產者須獲得許可證方能生產,并且須通過各省市場營銷委員會向加奶制品加工企業進行銷售。
加對雞蛋和家禽的供給管理體制與奶類產品相似,家禽生產者須持有許可證方能通過各省的市場營銷委員會向加工廠商進行銷售,而該委員會則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將生產產量配額分配給農戶。各省的市場營銷委員會與有關行會組織密切合作,幫助生產者進行有關價格的談判,爭取最好價格,以維護農場主的切身利益。
加十分重視糧食質量和食品安全,對食品質量要求非常嚴格。《加拿大谷物法》規定加的谷物質量管理由加拿大谷物委員會負責。該局的具體職責是制定谷物標準、檢驗和計量方法;負責出口谷物的質量和重量檢測,簽發最終檢驗證書;負責糧食的中轉事宜;審查糧食的優良品種及其品質鑒定。經過多年努力,加已建立起較完善的糧食質量管理體系。
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是加農業和農業食品部下屬的食品監管機構,具體實施聯邦政府規定的所有食品檢驗、動植物衛生等有關事宜。該署現有員工5900人,其中包括檢驗專家、食品安全專家、獸醫、農藝師、化學家、系統專家等,擁有世界一流的食品檢測系統,其檢測手段和水平居世界領先地位。
加強農業科學研究
加每年在這方面的投資約4億加元,占農業GDP的3%-3.4%,在農業科研資金投入方面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加聯邦農業和農業食品部、各省農業廳以及大專院校都積極參與科研項目,其中,農業和農業食品部下屬的科研局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擁有6個直屬研究所,約50個研究機構,在全國各省還設有研究分支。聯邦政府的科研機構側重于農業科技的基礎理論研究,而省級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則側重于應用研究。
(朱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