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 米
稻谷預計將再次增產
10月下旬,中稻基本收獲完畢,晚稻在江南已進入成熟期,在華南尚處于乳熟期。從氣象條件看,10月份江南和華南西部光熱條件較好,沒有明顯的“寒露風”天氣,利于晚稻灌漿結實。據各地農業部門預計,今年主產區的稻谷將再次增產。
1-9月我國大米進出口量同比下降,仍保持凈出口格局
據海關統計,9月份我國出口大米4.4萬噸,環比減21.6%;進口大米0.5萬噸,環比降89.4%。1-9月,我國累計出口大米81.4萬噸,同比降4.1%;累計進口大米22.0萬噸,同比降31.3%;累計凈出口大米59.4萬噸。
從進出口國別看,1-9月我國大米進口主要來自泰國,占進口總量的99.3%;出口大米主要流向非洲和東亞諸國,1-9月出口量位居前5位的分別是科特迪瓦、韓國、巴布亞新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尼日利亞,出口至這5個國家的數量占我國大米出口總量的69.2%。
全球大米產需基本平衡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10月份預測,2007/08年度,全球大米產量為4.396億噸,比上年增長2.5%;消費量為4.368億噸,比上年增長2.3%。全球大米產需基本平衡,期末庫存為1.092億噸,同比上升4.4%。庫存消費比為25.0%,比上年度略增。
2008/09年度,預計全球大米產量4.488億噸,比上年增加2.1%;消費量為4.438億噸,比上年增長1.6%。全球大米產需基本平衡,期末庫存為1.144億噸,庫存消費比上升為25.8%。
10月份國內稻谷收購價回落
10月份,國內各品種稻谷收購價均出現小幅回落。早秈稻收購價為1861元/噸,環比跌1.2%,同比漲17.4%;晚秈稻為1842元/噸,環比跌3.4%,同比漲12.2%;粳稻為1853元/噸,環比跌5.9%,同比漲7.1%。
今年早秈稻上市以來,各類收購主體大舉入市,價格高開高走。截至9月30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8個主產省(區)的各類糧食經營企業,累計收購新季早稻863.5萬噸,同比增加226.1萬噸。
從中晚秈稻收購情況看,截至10月20日,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等10個中晚秈稻主產區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新產中晚秈稻589.7萬噸,同比增加210.6萬噸。
10月份國內大米批發價穩中有跌,國際米價繼續下跌
10月份,國內米價運行總體表現為穩中有跌。早秈米批發價為2679元/噸,環比跌1.0%,同比漲11.5%;晚秈米為2904元/噸,環比漲0.3%,同比漲13.4%;粳米為3079元/噸,環比跌1.6%,同比漲7.7%。
國際市場大米均價(曼谷離岸價、25%破碎率)為586美元/噸,環比跌6.8%,同比漲87.5%。自6月份以來,泰米價格持續回落,5個月累計下跌三成左右。
10月份,我國標一晚秈米批發價為每噸2904元。同期泰米價格(折人民幣)為每噸4003元,比我國大米價格高37.9%;加運費、保險及關稅等費用后,泰米到岸稅后價約4843元/噸,比我國大米價格每噸高出1939元。
小 麥
今年秋冬種小麥面積基本穩定
10月底,北方地區秋冬種基本結束。從各省播種情況看,冬小麥面積保持穩定,部分集中產區略有增加,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小麥主產區比上年增加60多萬畝,其中河南、山東、河北、江蘇等4省增加10萬畝以上。
前三季度小麥及制粉進出口大幅減少
今年以來我國小麥及制粉出口大幅減少,前三季度出口小麥12.59萬噸,同比減少92.64%;出口小麥粉14.64萬噸,減少63.85%。同時,由于國內小麥供給充足,且國際小麥價格大幅高于國內價格,進口量也大幅下降。前三季度進口小麥373噸,同比減少99.52%;進口小麥粉8331噸,減少35.62%。
新麥托市收購量大幅超過去年
今年新麥上市以來,國有糧食企業、收儲企業及加工企業等各種主體積極收購,到托市收購期結束,收購量大大超過去年,也超過2006年。據糧食部門統計,截至9月30日,河北等11個小麥主產省各類糧食企業累計收購新麥5866.6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624.2萬噸,其中國有糧食企業收購量占87%,增加1472.9萬噸。預案區6省托市收購4202.7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1307.8萬噸,比2006年同期增加108.7萬噸。
國內市場小麥價格穩中走高
我國小麥連續第5年豐收,總供給充裕。但受生產成本上升、國家上調收購價等因素影響,新麥收購價逐步走高。據我部監測, 國有糧食企業白麥收購價從6月初的每百斤75.6元上漲到9月下旬的84.0元,紅麥從73.3元波動上漲到76.5元,混合麥從71.9元上漲到78.2元,分別上漲8.4元、3.2元、6.3元。
10月2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提高2009年糧食最低收購價的消息,白麥、紅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分別提高到0.87元、0.83元、0.83元,比今年分別提高0.10元、0.11元、0.11元。此消息也對小麥市場起到一定提振作用。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普通小麥價格每噸從5月份的1590元上漲到10月份的1670元,上漲5%;優質麥批發價從1640元上漲到1840元,上漲12.2%。
全球小麥產量創歷史新高
受去年以來國際小麥價格大幅上漲刺激,2008/09年度全球小麥播種面積明顯增加,產量也創歷史新高,庫存大幅增加。據國際谷物理事會報告,2008/09年度全球小麥產量將達到6.76億噸,同比增11%;消費量6.46億噸,增5.73%;貿易量1.16億噸,增6.42%;庫存1.53億噸,增加24.39%。此外,聯合國糧農組織10月的預測趨勢與國際谷物理事會的預測基本一致。
國際小麥價格連續四個月下跌,10月份跌幅加大
在全球小麥供給增加、供求矛盾緩解的背景下,2月份以后國際小麥期現貨價格整體走低,6月份以后中國等國增產形勢明朗,價格更是連續四個月下跌,10月份跌幅加大,創下15個月以來的最低。
10月份,墨西哥港灣硬紅冬麥(蛋白質含量12%)平均離岸價為259美元/噸,環比下降17.32%,同比下降28.11%。堪薩斯期貨交易所硬紅冬麥平均期貨價為222.3美元/噸,環比下降19.78%,同比下降30.03%。本月由于國際小麥價格和海運費價格大幅下跌,自2007年6月以來國際價格首次低于國內價格。美國墨西哥灣硬紅冬麥到岸稅后價約為2475元/噸,比同期國內優質麥運到南方銷區的批發價每噸高385元,價差比上月縮小。
玉 米
玉米單產提高,總產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當前,玉米收獲已經全部結束。10月以來,東北產區氣溫比常年偏高,日照充足,利于玉米收曬。總體看,今年玉米生產形勢良好,雖然面積較上年略有下降,但有利的氣候條件使得玉米單產明顯高于上年,總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玉米出口繼續大幅下降,進口增速減緩
2008年以來我國玉米出口大幅下降。據海關統計,1-9月份我國累計出口玉米16.6萬噸,同比減少96.3%。今年玉米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吉林、遼寧、黑龍江及河北4省。其中,吉林省出口1.5萬噸,占出口總量的90%。
玉米進口增速減緩。9月份進口玉米1274噸,同比減少4.1%。1-9月累計進口1.6萬噸,同比增長60.4%。其中,中緬邊境貿易占進口總量的68.9%,美國的一般貿易占進口總量的25.7%。
國內玉米供給充足,國際玉米供求矛盾加劇
由于國內玉米連續多年產大于需,加上今年出口大幅下降,市場供給增加,國內玉米供給充足。
據國際谷物理事會(IGC)預計,2008/09年度全球玉米產量為7.71億噸,比上年度減少2.0%。玉米消費量處于創紀錄的7.88億噸,增長1.5%。全球庫存下降到1.09億噸,為5年來的最低水平。庫存消費比13.8%,低于國際糧農組織公認的17%的谷物安全標準。
國內玉米價格季節性回落
今年新玉米上市后,與前兩年價格上漲相反,呈季節性回落。10月份,國內產區平均每噸批發價格為1600元,環比跌2 %,同比漲4.1%。銷區批發價格為1875元/噸,環比跌2%,同比漲5.3%。
國際價格大幅下降至年內新低,國內外價差迅速縮小
10月份,國際玉米價格已跌至今年以來的最低點,比6月份歷史最高價格每噸下降106美元,跌幅高達37%。10月份,美國墨西哥灣2號黃玉米平均離岸價為181美元/噸,環比降22.7%,同比漲10.2%,約折人民幣為1236元/噸,比國內產區批發均價每噸低364元。
10月份,從美灣到中國標準駁船海運費月均價為43美元/噸,比今年5月份最高價位每噸下降100美元,減幅達96.9%。這使得玉米進口到岸稅后價與國內市場價差迅速縮小。以廣州黃埔港為例,10月,美國玉米到岸稅后價折合人民幣為1860元/噸,比同期國內玉米到港價高出107元/噸,價差比上月縮小。
大 豆
國產大豆收獲結束,預計今年全國大豆增產
大豆播種以來,主產區降水充沛,土壤墑情良好,特別是東北產區大部水分條件明顯好于上年,初霜凍對大豆產量沒有造成大的影響,有利于大豆產量大幅提高。預計今年全國大豆產量將扭轉連續3年下滑趨勢,大豆總產高于上年。
前三季度我國大豆進口大幅增加,豆油進口略減
9月我國進口大豆達到413萬噸,創單月大豆進口歷史最高水平。1-9月,我國進口大豆2869.5萬噸,同比增32.3%;出口大豆37.6萬噸,同比持平;進口豆油184.3萬噸,同比減4.9%;出口豆油8.9萬噸,同比增67.3%;進口豆粕12萬噸,同比增4.6倍;出口豆粕44萬噸,同比減36.8%。
國內大豆供給充裕,全球大豆增產
2007/08年度我國進口大豆達3782萬噸,比上年度增21.8%。預計2008/09年度,新增總供給增加,國內大豆供給充裕。據國際糧農組織預計,2008/09年度,受價格大幅攀升的影響,全球大豆播種面積大幅度增加。預計全球大豆產量將超過2.4億噸,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產9-10%,全球大豆供求形勢將有所緩和。
10月國內外大豆及其產品價格繼續大幅走低
10月份國內大豆、豆油和豆粕價格均大幅回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10月下旬,受國家出臺臨時收儲大豆政策的影響,產區大豆收購價格有所回升。但銷區國產大豆價格上漲幅度較小。10月份,黑龍江油用大豆收購價每噸3382元,環比下降16.3%,同比低10.3%;山東地區四級豆油出廠價每噸8783元,環比下降21.6%,同比高2.9%;山東中等豆粕出廠價每噸3955元,環比下降13.6%,同比高43.8%。
10月份,國際大豆、豆油和豆粕價格繼續大幅下跌,跌幅達20%,并在2006年11月以來的上漲周期中首次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0月美國芝加哥交易所大豆平均價格為342.6美元/噸,環比下降19.9%,同比低6%;豆油840.5美元/噸,環比下降21%,同比低6.1%;豆粕286美元/噸,環比下降19.8%,同比低6.4%。
10月份,墨西哥灣大豆離岸價366.4美元/噸,約折人民幣2503元/噸,比國內銷區大豆價格低880元/噸左右;山東進口大豆到岸稅后價3823元/噸,比當地國產大豆采購價高40元/噸左右。
油料食用油
今年全國油料增產,扭轉連續三年下滑局面
受國家扶持油料生產的政策措施以及去年以來較高的市場價格的影響,今年油料播種面積大幅增加,油料產量增長,扭轉連續三年下滑局面。目前,主產區油菜處于播種出苗和生長階段,部分地區油菜陸續開始移栽。總的看,天氣和土壤墑情有利于油菜生長和移栽。
前三季度我國油料進口大幅增加,食用植物油進口下降
前三季度,我國共進口油料2961.2萬噸,同比增長30.9%。其中,進口油菜籽71.9萬噸,減3.8%。出口油料92.8萬噸,同比減4.0%。其中,出口花生40.7萬噸,同比減少14.4%。我國進口食用植物油605.7萬噸,同比下降2.3%。其中,進口棕櫚油400萬噸,增3.2%;進口菜油19.2萬噸,增33.8%。出口食用植物油19萬噸,同比增49.6%。
2008/09年度全球油料產量增加,供需緊張局面有所緩解
據德國《油世界》預測,2008/09年度全球油菜籽產量5530萬噸,比上年度增長11%;大豆產量達到2.395億噸,比上年度增7%。美國農業部預計2008/09年度全球油料產量4.17億噸,比上年度增長7.6%;期末庫存5765萬噸,比上年度增1.7%,上年度供需緊張的局面有所緩解。全球食用植物油產量1.33億噸,比上年度增4.1%;消費增4.3%,期末庫存與上年度持平。
國內油料食用油價格明顯下跌
受國際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價格大幅下跌、國內油料和食用油進口大幅增加、國產油料大量上市等因素影響,10月份國內油料食油價格大幅下降,其中食用油價格下跌幅度達到20%。10月下旬,國家出臺了臨時收購油菜籽政策,油菜籽收購價格小幅回升,但交易量較小。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市場價格低于國家收儲價,賣方存在惜售心理;二是由于菜油價格繼續下降,壓榨廠收購積極性不高。
10月份,湖北地區菜籽進廠價3553元/噸,環比下降10.8%,同比低7.7%;四級菜油出廠價8000元/噸,環比下降20.2%,同比低12.6%。山東地區二級花生仁批發價6100元/噸,環比下降9.8%,同比低22.9%;四級花生油價格12900元/噸,環比下降13.7%,同比低14.8%。
國際市場油料食用油價格大幅下降
10月份國際油料和食用油價格大幅回落。10月份,加拿大油菜籽CNF價(離岸價+運費,下同)430美元/噸,環比降22.6%,同比持平;南美毛豆油CNF價875美元/噸,環比降19.5%,同比持平;馬來西亞24度棕櫚油離岸價590美元/噸,環比降24.9%,同比持平。
10月份,山東進口豆油稅后價6870元/噸,比當地國產豆油出廠價格高20元/噸。加拿大油菜籽到我國口岸的稅后價在3732元/噸,比國內油菜籽進廠價高180元/噸。
食 糖
2008/09榨季食糖產量有望再創新高
10月3日,新疆屯河糖業昌吉食品分公司開榨,拉開了2008/09新榨季的序幕。11月后,南方甘蔗產區也將進入新榨。預計2008/09榨季全國糖料面積將繼續擴大,食糖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
前三季度我國食糖進口量占配額比重下降
1-9月,我國進口食糖69.9萬噸,同比下降28.1%;出口食糖4.2萬噸,同比下降58.0%。1-9月進口食糖占全年進口配額194.5萬噸的35.9%,同比減少14.1個百分點。
國內糖價低位徘徊
2007/08榨季我國食糖基本呈持續下跌態勢,榨季均價為3338元/噸,比上榨季降494元/噸。10月國內糖價平均為2791元/噸,環比漲0.63%,同比跌27.9%,為2004/05榨季以來最低價格。受本榨季食糖供大于求的影響,預計下一榨季食糖價格將低位徘徊。
2008/09榨季全球食糖產不足需但供應充足,國際糖價小幅下跌
據國際糖業組織ISO 8月預測,2008/09榨季全球食糖產量為16164.9萬噸,比上榨季減少735.3萬噸,是自2004/05榨季以來的首次減產;消費量16554.7萬噸,當季產需缺口389.8萬噸,受上一榨季庫存量充足的影響,全球食糖市場不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10月國際糖價繼續下跌,為11.66美分/磅,環比跌5.14%;同比漲16.7%,為2002/03榨季以來同期的最高價格。
受國際運費下調和糖價下跌的影響,10月份泰國食糖進口到岸稅后價(珠江三角洲)為3273元/噸,每噸比上月跌659元,比國內甘蔗糖主產區批發價格高498元,國內外價差縮小。
棉 花
棉花銷售進度明顯滯后
10月全國天氣晴好,各地采摘進度較快。從全國看,平均采摘進度為65.79%,與往年差異不大。但由于籽棉價格低迷、棉農惜售、紡織品銷售不暢和棉花加工企業不敢放開手腳收購等原因,今年棉花交售進度明顯滯后于去年。截至10月中下旬,全國棉花平均交售進度為27.68%,同比下降16.29%。
國內進口棉花繼續減少
據海關統計,9月份我國棉花進口繼續延續減少趨勢,進口12.9萬噸,環比減少31%,同比減少45%。1-9月,我國共進口棉花177萬噸,同比下降6.7%。
預計2008/09年度全球棉花消費量減少,期末庫存增加
由于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導致紡織品需求下降,國際棉花咨詢委員會(ICAC)10月預測,2008/09年度全球棉花消費量為2602萬噸,比上年度減少1.4%,主要是中國、美國和巴基斯坦的消費量下降。2008/09年度全球庫存預計為1085萬噸,比上月預測調高19萬噸。
國內新棉收購價格持續下跌
10月份,國內棉價創2005年4月份以來的新低,降至12432元/噸,環比下降5.5%,同比下降7.1%。籽棉價格持續下跌,本月3級籽棉平均銷售價格為2.7元,環比下降5.24%,同比下降11.57%。
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下跌
10月份,國際棉花價格指數平均為62.88美分/磅,環比下降13.69%,同比下降8.79%。到岸稅后價(按滑準稅計算)約11440元/噸,比國內價格低992元/噸;按1%關稅計算,每噸約11011元,比國內價低1421元。
(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