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在討價還價近半小時之后,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農民王小兵還是將他的三輪農用車開進了武城某棉廠的大門。
賣還是不賣?
這輛農用三輪車上載的是近2000斤棉花。王小兵一家今年種了5畝棉花。這些是他今年的大部分收成。
王小兵最終“接受”了棉廠給出的收購價格,雖然他很不情愿。如果衣分到40%的話,籽棉價格是每市斤2.85元;如果衣分到38%的話,價格是每市斤2.70元;如果衣分再往下,價格會更低。
衣分是皮棉占籽棉重量的百分數。王小兵送到棉廠的是采摘下來未加工過的籽棉。通俗地說,籽棉經過棉廠加工之后,將棉籽與棉花纖維分離,后者成為皮棉。
賣還是不賣,這個問題困擾王小兵已經多天。此前,他早已將地里的棉柴拔起準備種植小麥。
由于棉花是次第采摘,王小兵拔起棉柴的時候,許多棉桃還是綠桃。這些綠桃在以后會逐漸成熟進入合適的采摘期。
棉農:“多收了三五斗”
今年德州還算風調雨順,加上連年來對棉花品種的改造,使得棉花產量近年來一直處在穩定上升的狀態。去年的棉花收購價格自開秤收購之后,也處于上升態勢。籽棉價格從每市斤3元攀升到了3.5元,平均價3.25元,是德州歷史上第二個高棉價年份。
“今年或許可以多收入幾個錢。”看著地里的棉花,王小兵曾經這樣希望著,但令他大跌眼鏡的是,他遇上了“多收了三五斗”的窘境。
“今年開秤之后,棉花價格走勢和去年倒了一個個兒。”德州市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告訴本報記者,今年9月初新棉上市以來,德州市38%衣分的三級籽棉收購價格從每市斤3.10元降到了10月中旬的2.80-2.85元,而到下旬,又降到了2.70元左右。
王小兵必須賣掉棉花。因為他需要換錢去購買農資,去應付家庭生活支出。按照他過去的經驗,“僵持”一段時間之后,最終還是會賣掉。而今年棉花價格的走勢,看起來還有進一步下降的可能。
他已經決定明年不再種植棉花。種植棉花和種植糧食的收入已經出現了“倒掛”。
去年,棉花種植的畝產值是165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320元,比種植糧食每畝多收入250元。而今年由于成本上升及價格下降,種棉比種糧每畝少收入170元。
“我不再干這多出力少掙錢的傻事了。”王小兵告訴記者,種植糧食近年來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了,而種植棉花投入多,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
每想起夏天最炎熱的時候,背著藥桶一遍遍打藥,就令王小兵心有余悸。
馬俊凱介紹說,目前的低棉價已嚴重挫傷了棉農種棉的積極性。據該協會調查,德州市目前拔棉柴種小麥的農戶約占10%,另有20%的農戶表示明年不再種植棉花。
棉商:越收越虧,干脆不收
從武城新縣城到老縣城之間大約有20公里。這中間有幾十家棉廠,號稱“棉花加工一條街”。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棉農售棉的高潮。這條“街”經常被售棉的農用車堵塞。但記者看到,棉廠門前幾可羅雀。
“棉廠不敢收棉,因為越收越虧。”山東武城厚豐棉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秀清告訴記者,10月21日,他的公司共收了近2萬斤棉花,而去年這個時候,每天的收購量有20多萬斤。
對王秀清來說,現在的問題是不敢讓收的棉花“過夜”。他說,今天按照一個價格測算下來,稍有贏利或者保本,但明天棉紡企業的收購價格就可能會降下來,那就只有等著虧本了。“今年棉紡織企業收棉是一天一個價,步步下滑。”
“現在是隨收隨銷,不敢存放。因為早先收購還沒有賣出的已經出現了大量虧損。”王秀清說。
除了降價,棉紡織企業也將資金壓力轉移到了收購加工棉花的棉商身上。王秀清介紹說,去年棉紡織企業收購棉花一般是一周內付款,現在要一個月之后才付款。這段時間,因為貨幣利息,每噸皮棉就會給棉商增加不少成本。
這種情況下,德州市大部分棉商停止了收購。馬俊凱介紹說,武城縣共有棉花企業200多家,今年9月開秤企業在100家左右,現在大約只有10家堅持收棉。
馬俊凱21日介紹說,截至目前,德州市棉花采摘量已經超過了75%,而收購量卻不足25%。
棉紡企業:壓價,再壓價
9月上旬,亞洲最大的棉紡織企業山東魏橋紡織正式出臺了新棉收購價格,三級(衣分38%)確定在每噸12600元,二級(衣分40%)確定在每噸12800元,一周付款。
但隨后,魏橋紡織的收購價格步步走低,10月中旬,魏橋紡織三級皮棉價格已經降到12000元/噸,并且檢驗十分嚴格,付款期限也為一個月。
魏橋紡織降低收購價格具有示范效應。山東部分棉企趁勢跟進,繼續下調收貨報價。
馬俊凱介紹說,有部分大型棉企收貨價格按三級11800元/噸、二級12000元/噸采購,多數是按廠檢標準檢驗,對水、雜、加工要求相當嚴格,加工廠實際能拿到手的貨款有時不足11700元。
對棉紡企業來說,也有一本難念的經。馬俊凱介紹說,德州市各中小紡紗廠雖沒有停產的,但開工率大部分在70%左右。并不是不想停產,而是不敢停產,因為停產之后如果再復工,就很難再招到工人,到時候可能更麻煩。
棉紡企業也不著急收新棉,因為由于紡織行業的不景氣,普遍開工不足,去年的陳棉還沒有消化掉,以此來慢慢地維持著不停產。
“魏橋是在利用自己的龍頭地位向棉紡織企業傳遞降價的信息。”山東武城華興棉廠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即使少收些皮棉,他們也要把價格拉下來。”
魏橋紡織的日子也不好過。根據魏橋紡織今年的中期報告,今年上半年魏橋紡織純利為2.7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59.29%。
而同期,魏橋紡織的主要產品棉紗和坯布產量下降的幅度并不大,僅為3.4%和3.8%。魏橋紡織公報中說,其采取的是“寧降利潤、不讓市場”的原則,采取了降價銷售的策略,導致贏利空間進一步縮小。
對魏橋紡織來說,壓低原材料價格或許是其“自救”的重要選擇。‘“賠本賺吆喝”畢竟不是長期策略。
保護棉農利益政府出手
棉賤傷農已經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注意。日前,國家發改革委、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部門從10月21日開始在新疆收儲部分棉花。收儲價格定為最高到庫(新疆庫點)價格12600元/噸。
上述相關部門認為,這一價格比當前實際市場價格略高,預計將能起到托市作用,有利于穩定國內棉花市場。
但由于國家此次收儲的地方性特征,并沒有對全國棉花市場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更沒有止住全國棉花市場下行的腳步。王秀清甚至對本報記者抱怨說,這種類似補貼的政策或許會加劇內地棉花價格的下跌。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從10月17日國務院的常務會議精神看,國家將加強宏觀調控,保護棉農利益。也就是說,如果此次收儲不能打破棉市價格下降僵局,國家可能增加棉花收儲數量,并擴大棉花收儲范圍。
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馬占平此前也稱,中國即將迎來今年的棉花大豐收,預計總產量將維持去年800萬噸的紀錄高位,但短缺態勢料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