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又發布液態奶三聚氫胺含量的檢測結果了,按中新網10月27日的報道,這是該局對全國市場供應的液態奶進行的第十七次三聚氰胺抽樣檢測。毫無懸念的,這次檢測結果和以前很多次一樣,抽檢結果均合格。可就在同一天,有媒體報道,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公布新一輪三聚氰胺檢測結果顯示,首次在香港市場上一種從內地進口的新鮮雞蛋里,檢出超標88%的三聚氰胺。
把這兩則新聞放在一起,不是想說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有什么問題。相反,這個檢測在現階段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這樣的檢測和近日被披露的雞蛋、餅干、方便粉絲等等中發現三聚氫胺的新聞比起來,似乎又是遠遠不夠的。
三聚氰胺被廣泛的運用在塑料等等行業,這些食品中檢出三聚氰胺是不可避免地受到環境污染所致。但這樣的解釋已經不能說明,為什么同樣的檢測標準,有些品牌同樣的食品就沒能檢測出三聚氰胺。既然已經知道是用于食用的產品,為什么對環境污染不能有更嚴格的控制標準。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模式,不能再出現在食品安全檢測中了。這次的三聚氰胺首先爆發自奶企沒錯,但目前的事實已經表明,這不僅僅是只在奶企出現的孤立事件。如果國家質檢總局的檢測現階段仍只停留于牛奶,就顯得有些息事寧人了,似乎是利用液態奶的合格來掩蓋三聚氰胺在其他食品中超標的事實。
公眾不應該是這樣被愚弄的。所以,別再用環境污染的說辭來自欺欺人,也別再用雞蛋不是主食的借口來安撫公眾。三聚氰胺是有毒物質,這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就不應該允許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在我們的食物中。除此之外,公眾更有權利知道,這種有毒物質為什么會一再出現在這些食品中。到底是環境污染,還是因為人為地在飼料中添加,任何猜測都是需要用實驗數據來驗證的,不能僅憑一些專家的認為,或者少量食用不影響健康的言論,就把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威脅,輕易地放了過去。
我們不能等到下一次再爆發像“毒奶粉”這樣的危機,才想起對某些食品增加某幾種檢測。就食品安全而言,對任何潛在的危險進行及早的預防和重視,都是不為過的,因為這關系到無數人的生命健康。所以,別因為第十七次液態奶的抽檢合格,就放松了對三聚氰胺的警惕。這事還沒有結束,遠遠沒有,公眾還在等待一個結果——三聚氰胺是怎么一步步出現在了牛奶等等食品中,而哪些人應該為這些的出現負責,他們最終又將承擔怎樣的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