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反復強調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把農業問題作為安幫興國的大計,把三農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使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在耕地少、人口多的情況下,能夠實現糧食自給有余,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初步實現了小康。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和整體形勢的變化,僅僅靠種糧來提高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已沒有太大的潛力。就目前我們身邊的情況看,只限于種糧為主的單一生產結構,已不能滿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需要,更不能實現國民經濟整體發展的目標。因此,如何優化結構、發揮特色優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問題是當務之急。
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一些發達地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是在我們地區卻存在著數量少、質量差、領域窄的嚴峻局面,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結構模式比較單一的問題不同程度存在。大部分鄉村還是滿足于種植糧食作物,而且沒有形成專業組織。大都是一些普通的農作物,科技含量比較低,不適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競爭需要。大都還采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生產成本高、產量低、優質品種和經濟作物所占的比例總是在比較低的檔次上徘徊,經濟效益比較差,使土地的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作物、提高經濟效益的意識不強。有的鄉村發展經濟作物的意識不強,規模小,處于無組織的生產當中。有的鄉村不是根據本地的特點和農民的需要發展經濟作物,而是盲目地校仿、強制地實行一些不符合實際的經濟效益并不明顯的所謂特色種植,比如一窩蜂地上馬種植考煙等。不僅沒有取得好的效益,而且讓農民朋友怨聲載道。有的鄉鎮雖然發展了個別的種植項目,但是沒有形成規模、沒有合適的銷路,結果效果也不理想。
沒有針對實際來發展適應本地特色的種植產業。比如通化市三大支柱產業中有兩個支柱產業靠的是種植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而大都要從外地購買。通化市是有名的藥城和葡萄酒生產基地,可是藥材種植的鄉村很少,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葡萄的基地,沒有較大規模、較多數量的專業合作社,很多土地產出的效益很低,這就使得農業和工業的協調發展沒有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沒有使優勢互補。
優勢不優的原因
分析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思想上不夠解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有的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存在著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問題;往往是安于現狀,不敢摸著石頭過河,不敢于承擔風險。在有的黨員干部身上有的為了保住烏紗帽不愿去擔風險;有的認為風險大不敢去冒風險;有的滿足于平平庸庸不肯去擔責任;有的不去做調查研究,心中無數,不積極探索,更不去冒風險。這些都是思想上不夠解放,觀念陳舊造成的。
基層黨員干部在引導、幫扶方面做的不夠。在有些基層黨員干部中調查研究和因地制宜發展本地特色農業及發展專業合作社方面的思路比較窄、方法比較少,沒有拿出科學合理的方案,使群眾心里沒底,不敢嘗試;對有些百姓面臨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困難沒能及時幫助解決,使有的好時機被錯過;對百姓沒有接受過的新事物沒有采取先示范后鋪開的方法,引導廣大民眾自覺去實施。這些情況,都嚴重制約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科技含量低,沒有形成規模經營。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導致經濟作物的產量低、病蟲害較多、經濟效益差、生產規模小、銷路不暢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農民的技術水平比較低,不善于經營;一方面是由于技術指導和傳幫帶不夠。
促進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以上分析了在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及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那么,該如何解決呢?概括起來就是優化結構、發揮特色、工農結合、協調發展。
因地制宜,科學籌劃。根據各地鄉鎮村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土質成份、土地坡度、人員素質等各方面綜合條件,因地制宜,突出當地特色,制定適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規劃,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規劃的過零過亂。
政策扶持,示范帶動。由于鄉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使農民面臨著想發展沒資金、想致富又膽怯等各種矛盾,致使農村的發展總是在低檔次上循環,缺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決心。為此,我們應該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針對大多農民等待觀望,不敢冒險的實際,可以在黨員干部中先行展開,發揮他們的示范帶動宣傳作用,讓農民感覺到發展專業合作社的甜頭,從而投入到自覺行動上來,由摸著石頭過河到眾人爭相渡的轉變。這樣就可以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由點到面,由小打小鬧到規模發展,形成滾雪球式的發展路子,專業合作社全面發展的格局。
周密協調,結對發展。農民搞種植,最擔心的有三個問題,一是資金問題,二是技術問題,三是銷路問題。這幾個問題解決不好,農民積極性就調動不起來,也就難以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我想應該由政府牽頭,簽訂必要的合同,使資金有保證、管理有技術、產量質量有保障、成品有銷路,從而保證農民專業合作社有穩定的發展前景和收入的穩步提高,實現工農業的協調發展。
為此,筆者認為應該實事求是,不盲目校仿,突出當地的特色,步步為營、穩扎穩打,走出一條種、養、加相結合的農業發展路子,實行產供銷一條龍的發展格局,就會使工農業相互促進,發展路子就會越走越寬,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越來越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前景才會越來越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