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乳業有史以來“涉案企業”最多的一次事件,也是引發國務院、衛生部、質檢總局、農業部、公安部等各大相關機構關注度最高的一次食品安全事故。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最終引發了一場行業大地震。9月16日晚,國家質檢總局公布,有22家乳品企業69批次產品中檢出三聚氰胺,包括伊利、蒙牛等龍頭企業。9月18日,液態奶檢查結果公布,蒙牛、伊利、光明均檢出三聚氰胺。乳品行業出現了一場大地震。
“三鹿毒奶粉事件”最終確認不是個案而是行業普遍現象。包括蒙牛、伊利、圣元等諸多行行業翹楚都赫然出現在質檢總局的“黑名單”上,乳品行業遭遇到了空前的信任危機。
這次行業地震給內資奶粉企業造成的利潤損害和品牌損害還無從估計,卻暴露出了行業長期存在的畸形模式——斷裂的、非一體化的產業鏈長期存在,企業利益損害的潛在風險越來越高。
鏈條斷裂
乳業的產業鏈頗長,從飼料、養殖、生產、加工到銷售。長期以來,飼料和養殖環節都獨立于整個產業鏈之外,乳品企業和奶農長期都是外部交易。企業對養殖環節難以控制,奶制品的安全風險激增。
近幾年,奶源的建設越來越滯后于生產的發展。大多數乳業企業的發展基本都是“要市場不要牧場”,奶源比例過低。相反,將精力放在下游的蒙牛和伊利卻成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企業。
以中國大的乳品企業為例,國金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陳鋼的研究顯示,從蒙牛和伊利兩家公司公開信息所披露原奶供應情況看,實際上蒙牛有6家牧場,除本部澳亞牧場(1萬頭奶牛)占股30%,其余只有10%的參股,這些牧場只能提供10%的奶源,另90%的奶源還是靠奶農提供。而伊利的牧場基本上是一種合作關系。
在奶源安全問題的背后是我國乳業上游產業鏈缺失,而現有的“公司+農戶”模式很脆弱。目前我國乳品加工廠一般都沒有自己的奶源,而是靠向分散的奶農收奶。據記者了解,工廠的奶源主要有三種:一是自有牧場;二是養殖基地,由第三方投資,加工廠主要投入一些設備、技術,雙方簽訂相對固定的買賣合同;三是市場性收奶,通過收奶站、收奶車,以價格、付款方式以及標準做調節,吸引周圍的奶農、奶販提供鮮奶。
上海壹言商務咨詢有限公司的首席策劃師湯志慶認為,目前中國幾乎所有乳品企業的自有牧場比例不超過50%。乳品企業的源奶50%~70%都來自于奶農。
近幾年,中國乳業基本是超常規發展,2003年之后達到了40%的行業增長率,2007年、2008年增速放緩也保持了20%多的增長率。但行業發展越快,忽視奶源造成的風險越高。
三元乳業的前總經理高青山告知記者,1998年后,三鹿的奶源建設還是全國乳業的樣板。三鹿投資一些養牛單位,參與管理,控制奶量不外流的經驗,還吸引自己親自去三鹿學習。
但三鹿近幾年大量收購地方加工廠、增資擴產,奶源的建設已遠遠跟不上生產的發展,最終奶源失控導致“毒奶粉事件”的爆發。
沒有結盟的利益
在國外,奶農與工廠的利益是一致的。據北京中乳精華經濟研究所所長陳渝介紹,很多國外奶農一般會以股東、合作社等方式與乳品工廠成為利益聯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目前,中國乳業的特點是生產企業主導行業,企業與奶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對立的,乳品企業凌駕于奶農之上。近年,乳品企業對上游的渴望沒有增加奶農的利益,反而因強勢企業對談判能力較差的奶農擠壓過重使奶農利益受損。
中國的嬰幼兒奶粉號稱世界上最貴的,奶價的成本卻是最低的。在去年飼料價格一再上漲的情況下,大型乳制品企業的收奶價則基本在每公斤2.6元。一旦其替代原料進口奶粉的價格下跌,源奶的收購價馬上下跌到每公斤1.8元。奶農一直在為中國消費者能喝到低價牛奶而買單。奶農尤其是衍生的奶販子有造假的利益驅動。
舍本逐末
新希望乳業公司總經理曾勇表示,乳品企業不愿意建牧場的原因之一,是牧場的建設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一個擁有1000頭奶牛規范的、現代化的牧場,硬件投入要1200萬元人民幣左右。而上海銘泰銘觀乳業咨詢公司的總經理勞兵認為,如今這樣規模的一個牧場總投入需要3000萬~4000萬元。
陳鋼認為,廠商并不愿意參與奶牛養殖這一環節,其做法就是將一大塊業務外包(如同比亞迪手機業務),類似于西歐國家將勞動密集型、重污染以及增值最小的生產環節外包。近年,許多乳業上市公司在資本的助力下不斷追求市場份額快速提高。
雖然乳業經過數年的高速增長,但中國的乳品企業基本都處于成長期,這個時期企業追求高投入高回報,多開發高毛利的產品,盡量減少長期資本投入項目。
如今,乳業激烈競爭,液態奶利潤幾乎為零的情況下,大企業紛紛開發酸奶產品和乳酸飲料,其利潤率在30%左右。隨著中國進入生育高峰期,嬰幼兒高端奶粉則是目前一個主要的爭奪領域,其利潤率高達50%。
一些企業在嬰幼兒高端奶粉添加一些微量元素概念,價格就會激增。如美贊臣最新推出的多添加了DHA的嬰兒奶粉,價格就上漲了15%。湯志慶形容為:“成本加兩成,價格高八成。”
乳品企業養殖環節投入過少,與營銷費用投入逐年激增形成鮮明對比。蒙牛是近年商業化的典范。“營銷驅動成長”使蒙牛近年的廣告市場費用非常高。其2007年的年報顯示,集團的總營收是213.181億元(2006年是162.464億元)。集團銷售和經銷費用是33.02億元(2006年時23.803億元),約占集團總收入的15.5%(2006年是14.6%)。行政及其他經營費用是4億多元。牧場建設投入則無從考察。
據記者了解,不少地方小廠無法生存,都成為大企業的貼牌工廠。在河北省11個地區,每個地區都有三鹿的掛牌小工廠,在石家莊就有好幾家。三鹿采取的方式是,以品牌作為交換,收取51%的利潤。在經營管理上,三鹿有派駐人員,但由于三鹿不掌控工廠,所起的作用不大。
實際上,光明、三鹿等企業都有做品牌輸出,目的是為了擴大規模。而我國乳品行業也存在拼規模的不好風氣,如前些年搞了很多單品規模排行榜。
與此同時,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由于奶源緊缺、加工廠擴張,各地搶奶事件出現加劇了奶源的混亂。“各個乳品企業都雇了一些人去搶奶,哄抬奶價、降低收奶標準等,幾乎能使的招都用上了。”陳渝認為。在奶源緊缺的情況下,有些專門收購壞奶的中間商,他們的技術比普通奶農高,與企業關系又比較硬,所以把壞奶處理后賣給工廠。
行業重創
“事件對乳品行業的沖擊是顯然的,主要是對消費者心理傷害,消費信心下降。”黑龍江奶業協會秘書長吳和平表示。
最直接受到重創的是我國國產奶粉市場。而高端嬰幼兒奶粉被認為是下一個利潤增長點。
這次事件會導致外資品牌在中國高端嬰幼兒奶粉市場的占有率越來越高,而內資的三鹿、伊利、蒙牛等企業之前做的努力都化為泡影。事實上,外資高端嬰幼兒奶粉已經占據80%左右的絕對份額。
幾個月前,我國與新西蘭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互享零關稅,這對國內奶粉的沖擊也很大。
而產業更深的傷害可能還沒有體現。業內人士分析,隨著三鹿停產整頓以及其他企業生產線調整,大量鮮奶無法消化可能讓奶農遭受損失,但每天還是要給奶牛喂飼料、擠奶,所以會不會再次出現奶農倒奶、殺牛,使原本脆弱的產業鏈更受傷,需要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