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世界經濟已明顯有陷入危機的跡象。與以往大為不同,這次經濟危機乃是“多病同發”——在糧食、石油和金融三個人類生活的重要方面,世界同時遇上了大麻煩。絕大部分觀察者都認為糧食和石油危機不是由新古典經濟學所說的供求不平衡所致,決定這個“市場”的實際上乃是國際炒家,少數掌握著世界糧食和石油交易的人和組織,操控了世界糧食和石油價格。而在美國次級債危機爆發、世界金融體系亂象畢現后,糧食、石油和金融的三重危機,又合而為一體現為了金融危機。
少數壟斷性力量如何影響全球經濟政治過程?以糧食危機為例。世界糧價突然之間像上了發條一樣狂飆突進,長遠來看當然與世界總體的糧食供求格局有關。然而,如果認為這種供求格局是單純因為世界糧食生產能力跟不上人口增長需求,卻又證據不足,它又明顯受制于國際糧食巨頭的有意操控。
以數據來說明問題。在今天的國際糧食市場上,四大跨國糧商路易·達孚、ADM、邦吉、嘉吉壟斷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眾所周知,在糧食巨頭和農業利益集團的游說下,美國和歐洲長期以來對其農業給予巨額補貼,而對外則千方百計要其他國家開放農產品市場,實施農產品自由貿易。
這一政策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造成了非常明顯的沖擊。美歐由于農業保護政策,在其國內保持了較高的糧食價格,但對外出口則由于予以出口補貼而對其他國家的糧食形成低價優勢。相反,發展中國家普遍工業化尚未完成,需要抽剝農業剩余來補貼工業發展,結果在國內形成工農剪刀差,糧食大多被壓在較低的價格水平上。這使得發展中國家的農民逐漸喪失了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潛力因此受到抑制。不僅如此,不少原先并不缺糧的國家,還由于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而變成了糧食進口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缺糧國家把糧食危機的怒火發在美國和歐洲的具體“國家”身上,又是否合適呢?美歐的農業補貼政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因此得利的似乎并不是廣大的美歐民眾,無論美國還是歐洲,近年來社會貧富分化的程度都在提高,原先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已逐漸瓦解,社會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人轉移。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到底是全體公民的國家,還只不過是少數壟斷集團和富有者的一種謀利手段,已經成為一個問題。
進而言之,還值得懷疑:真是通常而言的國家或者國際政治經濟關系在主導著此刻的人類生活嗎?如果這個世界中的少數人和集團,真像目前所看到的一些情況那樣,操縱了人類生活的重要方面,那么,我們日常所理解的世界游戲規則就得重寫,世界實際上是受潛規則所左右。所有大學教科書里關于世界政治、經濟的敘述,無論國家主權、權力政治還是理想主義、現實主義等,都不過是人類生活中的明規則,是人們能夠從表面清晰看得到的東西,在這套明規則的背后,其實還有作為“看不見的手”的隱蔽因素在對世界發揮著作用。
在“國家”和“國際”成為少數壟斷性集團的手段之后,“國家”和“國際”大概已經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