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本身經營的特征,已經決定了發達國家必然要補貼,中國也必然要走向補貼,甚至高補貼。不管有沒有意識到,我國自二00四年起,實際上已經開始從汲取農業走向補貼農業。至少領導人意識到了,糧食是本國每一個國民的生活必需品,政府有義務讓每個國民獲得這種生存必需品。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本年開始,我國關于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WTO過渡期已結束,跨國公司可以進軍國內糧食流通領域。有學者指出,在納入農產品自由貿易體系后,因政府無力像美國、歐盟、日本那樣提供高額補貼,擔憂我國的糧食生產體系,會像大多數拉丁美洲、非洲國家一樣崩潰。那么,我國在這場糧食戰爭中是否能夠獨善其身呢?
糧食安全存遠憂?
作為一個糧食基本自給自足的國家,除了大豆依賴進口之外,我國的小麥、稻谷、玉米等產品自給率達到了95%以上,這種供需上的基本平衡也是國內糧價排除外界干擾、保持相對穩定的根本原因。農業部數據顯示,我國夏糧今年再度豐收,總產量達到2408億斤,比上年增加61億斤,增長2.6%,實現連續五年增產;夏糧單產再創歷史新高,畝產299.5公斤,增加7.2公斤,增長2.5%,小麥優質率進一步提高,達到63.2%。
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告訴記者,盡管今年有水患等災害,但是全年糧食預計仍能夠在上一年度基礎上略有增幅,這對于糧食安全的保證再添利好。
不過,亦有學者憂慮:中國既然選擇了在農產品貿易上加入WTO,并承諾履行其條款,而政府又無力像美國、歐盟、日本那樣提供高額補貼,不能不提高警惕,防止像大多數拉丁美洲、非洲國家一樣崩潰,食物結構日趨“漢堡化”,成為食物帝國的附庸。甚至有觀點認為,1990年以來,中國不斷地在迎合糧食帝國的建造過程,而不斷地在推行農業產業化,不斷地復制農業補貼“扶富”政策,造出一個又一個所謂的農業龍頭企業,而后者實質上是剝奪農業和農民的工具。
國家力保糧食安全
一個基本問題需要回答,中國是否存在糧食安全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張曉山表示:“我們常說,中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中國用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其中有1%的耕地資源,是通過糧食的凈進口從國外借用的。這意味著我國已經由過去的農產品凈出口國變為農產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國家。”但“我國作為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后來者,尚不掌握農產品的定價權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話語權。糧食安全的問題在中國同樣存在,我國解決糧食問題的基點還是要立足于國內的供給。”
近年來,國家對農民的糧食直補和對小麥、稻谷等實行的保護價收購,初步建立了現階段我國的糧食補貼和糧價保護政策框架,以保護農民的利益、刺激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今年7月國務院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要求糧食自給率穩定在95%以上,201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2020年達到10800億斤以上。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基本農田不低于15.6億畝。根據《綱要》安排,未來國家將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增加對農民的補貼,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生產將保持平穩增長勢頭。
馬文峰表示,糧食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目前國家也正加大對農業方面的投入。日前,農業部系統內權威人士還向記者透露,《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在抓緊編制,該項目由發改委牽頭,農業部等多部門聯合參與制定,國家有關部門將總結糧食增產的基本經驗,分析未來增產潛力,明確主要目標和任務,并將糧食增產目標分解到省(區、市)。在成為國際罕有糧價洼地之際,國家正欲把潛在的增產能力轉為現實。
補貼、保護價政策仍需完善
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近日表示,近年來中央財政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補貼規模不斷擴大。2008年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四項補貼達到1028億元,比上年翻一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經濟室李國祥研究員表示,盡管一些學者對于國內實行的農業補貼政策有不同看法,但其根據模型的測算,補貼對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有明顯作用。“我們今年上半年做了調查,80%的農民是不愿意放棄農田種植的,糧食補貼的作用很大。”
不過李國祥同樣表示:“需要承認的是,補貼水平仍比較低。”據了解,目前農民一畝地補貼一百多元,少的是幾十塊。李國詳調研時就發現,農民已經有抱怨:化肥上漲過快,油價上漲導致農用機械使用成本增加,補貼被國家變相的拿回去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主要是上游石油等成本增加所致。”
據了解,國家對于農資的補貼是45塊每畝,但是僅化肥就增加了80塊,還不包括農用機械成本增加部分。“國家補貼和成本上升之間的差距很大。”
李國祥表示,根據調研,目前種植面積新增部分中三分之一是由補貼效應帶動的,補貼與導致大種植農戶(龍頭企業)的產生沒有必然的聯系。“補貼是根據種植面積等因素來進行的,大種植農戶自然獲得更多。國家現在也支持小農戶的發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讓更多的農民得到更多的補貼。”“中國的補貼政策是有效的。”
對于最低收購價政策,李國詳表示,2007年以來,糧價明顯上升,國家基于宏觀調控的需要不希望糧食價格上漲過快,所以(最低收購價)提升的幅度不大,的確是保護作用不明顯。“總體來看,補貼政策有效,對于糧食最低收購價格,適當的時機還應調整,不僅是價格水平線要調整,發生作用的機制本身也要調整。”目前是要低到一定程度才發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