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果汁的爭論,延續了一貫的思路:居心叵測的外國公司要并購享有盛譽的民族企業,會有損中國的利益。再加上《反壟斷法》的出臺,又多了一種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匯源果汁董事長朱新禮說出“品牌是無國界的,是為全人類服務的,不應該用民族主義的觀點來看待”,立即招來了一片“賣國賊”的罵聲。
按照反對并購者的觀點,任何跨越國界的生意都帶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但奇怪的是,這種邏輯下可以得出美國企業來中國那一定是美國有陰謀,卻又認為中國企業去非洲那就是帶去福音。這種奇談怪論除了邏輯混亂之外,同時也誤解了跨國公司的性質。可口可樂是一家全球性企業,嚴格來說可口可樂公司并不單純是一家美國公司。這不僅是因為分散的股東使得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不一定是美國公司,而且是因為可口可樂與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有合作關系。單就中國而言,可口可樂就與中糧集團、上海申美食品飲料有限公司有長期的合作。它不僅賺中國人民的錢,也賺美國人民的錢,或者更確切的說,它賺一切可賺的錢。
米什金在《下一輪偉大的全球化》中已經表明自由貿易為世界帶來的好處,跨國公司在推進全球化的過程中可謂居功至偉。稍微嚴肅的批評來自對“9·11”事件的反思,認為經濟全球化并沒有使得全球的福利同步增進,反而加深了各種“文明的沖突”。按照耶魯大學教授蔡眉兒的說法,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是自由和民主的聲音,但這些聲音與不同的文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得整個世界并沒有變成一個地球村,而是成了一個“起火的世界”。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全球化的甚多。企業之間的并購重組從世界范圍來看,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企業之間各有所長,專業化分工后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同時要考慮規模經濟,所以企業會出現分拆和并購,主要是在分工效率和規模經濟之間取平衡。
當然企業之間的聯合不能以降低市場效率為代價,例如企業之間的聯合造成了壟斷,進而妨礙了其他企業的進入,也阻礙了競爭,這會對消費者和其他市場參與者造成極大的損失。
就目前的情形而言,此次并購,是否壟斷還未定,品牌無界已可知。坊間以民族品牌為由的反對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退一步說,可口可樂收購了“匯源”之后,改名或者棄用也只是一個企業的考慮,如果“匯源”品牌最終消失,那么唯一的理由就是在全球競爭中它沒有壯大成“可口可樂”,還不夠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