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貿易組織(WTO)網站日前公開了美國政府的一封來信。在信中,美國就中國農產品(如豬肉、小麥)關稅、補貼和出口規則問題,向WTO提出一系列質疑。
美國政府在致WTO的信中還指責,中國目前對飼養每頭母豬補貼100元人民幣,是過去補貼的兩倍,而此前中國對生豬飼養補貼已高達8.86億美元,美方要求中方提供新補貼方案細節和補貼總額。
《國際先驅導報》則撰文指出,美國咄咄逼人的指責,恰逢WTO多哈回合談判因農業補貼問題爭執不下之時。時機選擇相當敏感。
南非經濟日報報道,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拉米近日宣布,貿易談判崩潰,對于大抱希望的消減農產品補貼和支持國際貿易體系均告失利。在進行了9天的高級別會談后,美國和印度等國在農產品特殊保障機制方面互不妥協,最后形成僵持狀態。拉米承認,美國大選在即,在大選壓力下,美國不作出任何讓步,這對持續7年未果的多哈回合是“沉重的打擊”。歐洲聯盟委員會發言人彼得·保爾說:“這是對全球經濟信心的一個巨大打擊。”分析人士警告說,此次失敗意味著始于2001年的多哈回合談判年內完成的希望更加渺茫,談判進程很可能再耽誤數年。
其實,農業是根本,多哈會談就說明農業有多重要。按照WTO相關規則,各國政府都可以對農產品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
在我國,由于通脹壓力從去年開始不斷增加,而首當其沖的則是豬肉價格的大幅度上漲。為此,中央財政連續出臺政策鼓勵生豬的飼養,以及對生豬飼養的補貼,以期緩和生豬市場的供應緊張局面。此前,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就曾聯合發文,生豬養殖場、種雞場最高可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00萬元,甚至在一些地區,養一頭豬還可以得到相應的現金獎勵。
觀察人士則認為,美國現在對于中國的農業政策提出挑戰,表明兩國的貿易摩擦有可能在制造業和服務業之外開辟新的戰線。
業內人士則認為,中國的農產品補貼比例目前還遠達不到8.5%。美國每年僅棉花補貼就達40億美元,反而指責中國還不到10億美元的生豬補貼,顯然是另有目的。而此舉旨在美國仍將中國定位為“非市場經濟體”。
由于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體”,在反傾銷問題上,美國可以選擇第三國產品作為參照物,輕易對中國相關產品實施反傾銷制裁。此前多哈回合談判之所以破裂,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美國拒絕在本國農產品補貼問題上作出較大讓步。
但業內人士提醒,根據相關規則,既然美國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體”并享受了在反傾銷問題上的好處,就不能繼續在補貼問題上再對中國橫加指責。由于美國9月份將重啟多哈回合談判,是想先以此來轉移視線和矛盾。
而中國則有機會在世貿組織舉行的中國審查會議上對美方的咨詢作出答復。
(尤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