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魅力四射,一城山色,半城碧波。作為中國首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她的聲名遠播海外。這是一片美麗富庶的土地,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果樹遍野,美酒飄香,作為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示范區、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范區,這兒土里能刨金,海中能撈銀。從一萬年前人類海洋文明的發源地,到盛唐時期的四大出海口岸之一,從抵御倭寇的烽火臺,到國際馳名的葡萄酒城,煙臺,黃渤海畔的這顆明珠,伴隨著改革開放、跨越發展的大潮涌起,正閃爍出越來越耀眼的光彩。

鳥瞰這片土地,就象展開一幅現代農業的壯麗畫卷。這方1.3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擁有600萬畝耕地;650萬勤勞智慧的煙臺人中,農業人口占到了350萬。區域化、產業化、國際化,讓這里的每一個村莊,每一畝果園,都融入了現代大農業的產業鏈條,標準化、信息化和科技化,讓這里的每一方耕地,每一寸灘涂,都變成了財富的源泉。
結構調優 龍頭高翹
改革開放20多年來,煙臺農業走了一條結構調優、產品調特、市場調大的發展之路。從 “海上煙臺”、“山上煙臺”、“田里煙臺”的建設,到“畜牧雙百工程”、“鄉鎮企業龍虎工程”的啟動,從“四個百萬畝開發開放區”的設想到“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確立,煙臺不斷推進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在優勢區域中培植優勢產業,在優勢產業中培育名優特產品,在名優特產品中打造國際品牌。目前,煙臺已經培植起了糧油、果品、蔬菜、畜牧、水產五大支柱產業,蔬菜、水果、食用菌以及種子、花卉都形成了區域特色。構建起了400萬畝果園、200萬畝糧田、100萬畝花生、100萬畝蔬菜、100萬畝花卉種子的“42111”的種植業發展格局。
農業龍頭企業的崛起,是農業發展最大的亮點。早在1993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并組織實施農業產業化,確立了“抓住主導產業,體現煙臺特色,膨脹五大支柱,做好四篇文章”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如今,已經培育出糧油加工、果品加工儲藏、蔬菜加工、畜牧加工、水產品加工、葡萄酒釀造等六大企業群體。中國最大花生油生產企業魯花集團,中國葡萄酒第一品牌張裕公司,中國第一家打贏反傾銷官司、占據濃縮果汁對美出口60%市場份額的北方安德利,年出口2億多美元的龍大企業集團公司等一批大規模、高技術、集群化的龍頭企業,鑄造了輝煌的煙臺農業。目前,全市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6家,出口額過1000萬美元的55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到11家,列全國地級市之首,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發展到46家。
“精準”果蔬 海外彌香
這里的每一個優質大棚,每一片果園,都連接著國內國際大市場,正在逐步成為國內大城市和日本、韓國、東南亞、俄羅斯的農產品供應基地。
從2000年起,市委、市政府每年組織龍頭企業走出去,到國內外開展以果品為主的農產品促銷活動。每年舉辦的國際果蔬博覽會,已成為亞太果蔬的交易盛會。這些活動有力地提升了煙臺農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推動農產品源源不斷地走向國際市場。2007年,全市年出口農產品150多萬噸,出口額21.5億美元,占山東省出口份額的四分之一,全國的十六分之一,是全國出口農產品最多的地級市。全市農業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多達20億美元,建立起1400多家農業三資企業。龍大集團、北方安德利公司、喜旺工業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實力、有優勢的農業龍頭企業還率先走出國門,到國外投資辦廠,開發農業資源。我國面向臺灣農民首批設立的兩個創業園區,其中一個就建在煙臺棲霞。
標準化意識在這片土地上深入人心,無公害生產基地遍及鄉村,煙臺人最早提出了精準農業的說法,每一個蘋果、每一顆蔬菜,都按照標準來培育,農藥、化肥甚至灌溉用水的多少,都要用尺度來衡量。煙臺蘋果、龍口粉絲、煙臺大櫻桃、煙臺葡萄酒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百年品牌借此重新煥發了生機。近幾年,煙臺規劃建設了8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6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12個市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和20個市級無公害畜禽生產示范基地;每個縣市區也都建立了2—3處縣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部分龍頭企業也規劃建立了一批不同規模的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到350萬畝。
科技為帆 信息掌舵
煙臺農業科技發達,煙臺農科院、萊州農科院等單位,科研的力量都在全國名列前茅。改革開放以來,煙臺共取得各類農業科技成果760項。煙臺選育的煙農系列小麥、煙富系列蘋果、901海帶、掖單系列玉米雜交種、豐抗系列大白菜等農業新品種都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農業部公布的33個強筋小麥品種中,煙臺選育的就占了2個,并創造了全國北方冬小麥單產773.86公斤的最高紀錄。著名育種專家李登海創辦的萊州農科院,先后培育出50個玉米新品種,5次創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在中國農業科技界贏得了“南袁北李”的美譽,萊州農科院也成為全國最大的民營科技企業。作為全國重要的良種培育基地,煙臺市累計引進培育農業新品種300多個,推廣應用新技術360多項,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科技,成為煙臺農業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以農業信息中心為龍頭,12個縣級農業信息中心為骨干,110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為依托的農業信息化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煙臺農業信息網作為全市農業對外的門戶網站,自2001年創辦以來,連續7年被評為煙臺市“最佳政府類網站”,成為農民的網上樂園。煙臺總結的“三電合一”新模式,有效地整合了電視、電話和互聯網,實現了農業信息在電視、電話和互聯網等傳媒間的互聯互通,使廣大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得到信息服務,引起全國的關注。農業信息化的迅速發展,有力地緩解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招遠市金華粉絲公司通過互聯網與日本客商達成8000噸龍口粉絲的出口合同,企業老總由衷地說:“屏幕雖小連天下,網絡致富路寬廣”。
今天的煙臺農業,不再是弱勢產業的代名詞,它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誘惑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民間投資。在人間仙境蓬萊,迅速發展壯大的煙臺中糧長城葡萄釀酒有限公司大力建設葡萄基地,積極開發葡萄酒莊,綜合考慮舊村改造、村民就業等因素,18個村莊正在異地搬遷,建設農民新社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范,一座經濟實力雄厚、生態環境優美、群眾安居樂業的現代化“農民城”正在崛起。
在古老的農耕文明中走來,在開放的大潮中茁壯成長。今天煙臺的綠色田野上,300個億元村、3000個千萬元村星羅棋布,展現出勃勃生機!在這片土地上,650萬煙臺人民正描繪著干事創業、跨越發展的畫卷,今天的煙臺農民,正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昂首闊步地向著社會主義新農村邁進,一曲萬眾齊心、共同譜就的和諧發展新樂章正在這青山碧海間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