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現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指導:兩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概念,并進行了科學概括和精辟論述。中同共產黨領導人民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現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豐富和發展的,同時也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科學指導和理論支撐。兩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一、改革開放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的現實基礎
實踐是理論的來源,理論發展是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的現實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提供著重要經驗,也直接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一)鄧小平理論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開創
十七大報告指出:“面對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難局面,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同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對外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吹響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創立鄧小平理論,指引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上闊步前進。”鄧小平理論是中同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成果。它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標志。鄧小平立足于現實,面對時代變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開拓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改革論、社會主義開放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要觀點的提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了最基本的觀點和最核心的內容。這些基本觀點,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最高水平,同時也為進一步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提供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這些觀點和內容全面展開,涵蓋著經濟、政治、文化、民族、軍事、外交、黨的建設等多個領域。在這一理論基礎上,我們黨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開辟了主張發展、倡導和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制定了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的發展戰略,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繼承和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歷史關頭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在國內外政治風波、經濟風險等嚴峻考驗面前,依靠黨和人民,捍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的航船沿著正確方向破浪前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它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勇于探索,不斷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繼承、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重大理論成果。
(三)科學發展觀與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繼續推進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視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到了新的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它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體現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著眼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理論指導
理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而實踐的發展同樣需要理論的發展為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它是我們堅持改革開放的思想保障,也是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總體內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它們之間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既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主題,又科學地回答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它們的一系列基本觀點都是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新命題,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三大成果的統一與整合。這個理論體系的基本框架,是由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理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社會主義對外關系理論、國防和軍隊建設理論、“一國兩制”和祖國和平統一的理論、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構成。這些基本理論,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歷史發展的趨勢,順應了時代進步的潮流,體現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它系統地科學地回答了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后,怎樣建設、鞏同和發展社會主義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我們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也是我們處理和解決改革開放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基本準則。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取得的。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在改革開放三十年里,中國由一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農村2.5億人生活在溫飽線下的周家,變成了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這期間,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長,遠高于世界經濟年均3.3%的增速;2006年GDP邁上20萬億元大關;扣除價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1978年至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6.7%;2006年進出口額達17607億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30年前,我國外匯儲備僅1.67億美元,2006年突破1萬億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人民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向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指導不僅使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也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觀點,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國的改革正處于一個關鍵期,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創新,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確指引下,我們對改革開放的認識將更加深刻,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充滿了信心。
三、改革開放進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改革開放進程,實際上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形成、豐富和發展的過程。正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偉大實踐,推動著我們黨的理論創新,使我們的思想認識不斷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并依據新的實踐經驗,豐富和發展我們的理論。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既是對30年來改革發展的經驗總結和升華,同時也是指導我們不斷探索和發展如何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科學指南。兩者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統一于中同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
黨的十七大鮮明地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實現了工作重心的轉移,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沖破了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障礙,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全新格局,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理論上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思想保障,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構建“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許多觀念需要更新、許多規律需要把握、許多困難需要克服、許多矛盾需要解決。改革開放當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國仍然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主要矛盾沒有改變。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對改革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風險,只有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繼續大膽推進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不斷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我們應當看到:實踐永無止境,創新也永無止境,理論的生命在于創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理論創新史。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黨領導億萬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的理論成果,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集中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未盡的事業,是繼續發展的事業,還有許多重大課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這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是停滯的、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必將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完善。
責任編輯:田茂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