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今年剛滿50歲。近半年來,他總是出現小便不暢、尿滴瀝、尿失禁等癥狀。起初他懷疑自己的前列腺有問題,于是到醫院做了肛門指檢及B超檢查,結果證實他的前列腺沒有毛病。后來,通過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才發現張先生患有糖尿病。而他之所以出現排尿困難都是高血糖惹的禍。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
事實上,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癥狀。有些人盡管患糖尿病多年卻渾然不知,往往是在因為其他疾病就診時才被告知自己患有糖尿病。張先生的情況就是如此。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在臨床上并不少見。在病史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該病的發生率能達到40%以上。
我們知道,排尿受人的植物神經(也叫自主神經)支配,是通過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協調運動來完成的。在正常情況下,當膀胱被尿液充滿時,神經感受器就會將信號經傳入纖維送達到神經中樞(脊髓和大腦),神經中樞再通過傳出纖維發出排尿信號。于是,膀胱逼尿肌收縮,尿道括約肌松弛,排尿便得以順利完成。而在其他的時間里,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則會分別處于舒張和收縮的狀態,因而人們不會發生尿失禁。長期的高血糖狀態會損害人們支配膀胱和尿道的植物神經,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約肌的功能出現障礙,從而可引起排尿功能障礙。
通常,醫生在為患者作出患有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的診斷時,首先要排除其患有影響尿道、膀胱功能的疾病(如男性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婦科腫瘤、尿路結石等)和中樞神經系統疾?。ㄈ缒X部和脊髓病變等),并要注意其是否用過影響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出現排尿困難、尿潴留、尿失禁等癥狀的糖尿病患者,若經B超檢查顯示其膀胱內的殘余尿量異常增多(正常時不超過50毫升),并排除了可能存在上述幾種情況后,即可被診斷患有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
在臨床上,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的癥狀主要有兩種類型:①尿潴留:這種情況最常見,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引起的。該類患者可先表現為尿等待、尿流慢而無力、尿頻、尿量少,嚴重時可出現排尿困難或尿潴留,經B超檢查顯示其膀胱內的殘余尿量可達數百毫升。此種類型的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的臨床表現酷似前列腺肥大。②尿失禁:這種情況是由患者的尿道括約肌失控引起的。該類患者可表現為尿頻、小便淋漓不盡、憋不住尿。此種類型的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的臨床表現很像早期的前列腺增生或老年性尿失禁。
治療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應采取綜合治療的原則,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地治療糖尿病,使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的水平上。另外,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可起到恢復自主排尿和減少殘余尿量的功效。
2.應用神經營養藥:可為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患者肌注維生素B1、B12或靜點彌可保等神經營養藥,以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3.應用肌肉收縮藥:該病患者膀胱的殘余尿量如果超過100毫升,可應用膽堿能制劑(如氨甲酰甲基膽堿等)或抗膽堿酯酶藥(如吡啶斯的明等)進行治療。不過,這些藥物雖然能興奮平滑肌,但不良反應較多,患者應當慎用。患有心絞痛、支氣管哮喘及尿路梗阻者應忌用該類藥物。
4.訓練逼尿肌的功能:該病患者要養成按時飲水及排尿的習慣,無論有無尿意,都應每隔3~4小時排尿一次。
5.穴位注射利多卡因:據報道,在糖尿病神經性膀胱病患者的關元、氣海、三陰交等穴位上注射利多卡因和維生素B1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6.進行抗感染治療:合并有尿路感染的該病患者應積極地進行尿培養檢查及藥敏試驗,然后再根據藥敏試驗的結果進行抗感染治療。對嚴重的尿潴留及感染者可為其持續地留置導尿管,以進行導尿,并用0.1%~0.2%的呋喃坦丁藥液沖洗膀胱,每天可沖洗1~2次。
7.進行手術治療:按照上述方法進行治療沒有取得療效的該病患者,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如可實施膀胱造瘺術或膀胱頸切開術,以防止因長期尿路梗阻而導致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