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兒子今年18歲。近半年來,他的左側鼻孔通氣不暢,有少許鼻涕流出。開始時,我們認為他是感冒后患上了鼻炎。但經過長時間的治療后,他的癥狀反而嚴重了,鼻涕量增多,有時還帶有血絲。最近一段時間,他的左側面部有麻木、疼痛的感覺。去醫院后,醫生給他做了上頜竇穿刺術,沖出少量的血性物。術后,他的左側面部疼痛得更加厲害。經做CT檢查顯示,他的左上頜竇出現了占位性病變。后來,他住院接受了手術治療。經做病理檢查,他被確診患有上頜竇鱗癌。請問,為什么年輕人也會得癌癥呢?
山西 劉茂山
劉茂山讀者:
有資料顯示,癌癥患者的高發年齡為50~60歲。30歲以下的癌癥患者還不足癌癥患者的1%。在鼻竇癌患者中,上頜竇癌最為多見,上頜竇癌患者約占鼻竇癌患者總數的75%左右。并且,80%的上頜竇癌為鱗狀細胞癌。在人們的印象中,老年人才會得癌癥,而年輕人則不必為此而擔憂。其實,這種認識有失偏頗。近幾年的臨床資料表明,癌癥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據近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我國經住院治療的癌癥患者中,50歲以下的癌癥患者占癌癥患者總數的38%~40%,其中40~50歲的癌癥患者約占同期住院人數的23%,而78%的乳腺癌患者的年齡均不超過50歲。在我院診治過的癌癥患者中,最年輕的上頜竇癌患者為16歲,最小的鼻咽癌患者只有9歲。
人類罹患癌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環境因素是導致癌癥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約有40%的癌癥是由飲食引起的。食品在加工的過程中,常常被加入防腐劑、染色劑等添加劑。而不合格的添加劑成分(如蘇丹紅1號等)可大大地增加癌癥發生的幾率。食品的加工方法不當也會增加其致癌的幾率。煙熏、油炸、燒烤等加工食物的方法,很容易使食品混入或產生致癌物質。此外,不良的生活習慣、遺傳因素等與癌癥的關系也很密切。有資料表明,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的人患肺癌的幾率是不吸煙者的4~5倍。近親中有癌癥患者的人患癌癥的幾率是普通人的3~4倍。
最近的社會調查發現,年輕人得癌癥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心理因素。目前,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很多人的工作量過多過大、心理負荷過重。很多年輕人在參加社會工作后,缺少領導、家人及社會的支持,長期處于焦慮煩躁、抑郁寡歡的情緒中。嚴重者可對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產生悲觀失望,甚至厭世的情緒。這些社會心理因素與癌癥的發生也有一定的關系。
一般來說,年輕的癌癥患者,如果能做到早確診、早治療,是可以獲得比較理想的療效的。如上頜竇癌患者,只要其腫瘤局限在鼻竇腔內,無頸部淋巴結及其他部位的轉移,在癌癥早期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后再進行放射治療,其預后是比較樂觀的。
◆解放軍155醫院 主任醫師 崔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