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宗技術移民的申請個案,申請人本應已是澳洲公民,因學成要返回香港發展,放棄簽證,之后兩度申請做技術移民均被拒,須向移民上訴審裁處申請復核,才有機會可以移民澳洲。
戶主為44歲香港女子P君,附屬申請人為丈夫及兒子。2004年11月申請技術一澳洲人贊助移民簽證,贊助人為在維省鄉鎮地區的姐姐。移民部延至2007年3月決定不批,贊助人遂向移民上訴審裁處提出,要求復核。
申請的簽證“139”類別,其中有項規定,申請人必須受聘于提名的職業,而所謂“受聘”即是每周至少工作20小時而獲得薪酬。申請人在香港讀工專,1988年獲會計證書,然后到塔省大學,1992年完成商學士學位課程,翌年考得澳洲執業會計師牌。申請人在1994年獲技術移民簽證,申請人和丈夫同年離開澳洲,而申請人的兒子也是在同年出世。一家人一直未有返回澳洲,任由移民資格喪失。延至2003年1月,P君申請技術(獨立)移民,所報的職務為會計師,由1994年4月起受雇于香港D會計事務所。
同年12月,駐香港的移民官到會計事務所查訪,發現只有替申請人簽雇用證明書的叔仔H君一人在寫字樓內,當時是中午十一時十五分,對方表示,其它職員正在上班途中,移民官當時認為,如果寫字樓中午十一時十五分都無人上班,申請人不可能如申請人聲稱擔任監督性質的職務,或是全部時間打工。移民官相信,這間公司只有三人,分別是申請人、其丈夫及叔仔,移民在2004年9月決定不批,理由是不相信申請人一星期至少二十小時履行提名職業會計全職的職務。
申請人三個月后改申請技術移民(澳洲人贊助)簽證,由澳籍在維省姐姐贊助。提供的文件包括由丈夫簽名的雇用紀錄,聲稱由1994年4月起受聘任全職會計經理,而由2003年5月起轉任全職審計師,工作時間為早上十時至晚上7時,由星期一至星期六。但移民官認為申請人提供的證據只能證明申請人是老板之一,沒有證據證明她在公司任職技術的職業,故此在2007年3月決定不批,其中令移民官起疑心的一點是由2004年12月起,定期有2萬港元存入申請人的戶口,作為薪水,即是移民部要求提供就業證明后才出現出糧存款一回事。贊助人在上訴時供稱,妹妹在十多年前在澳洲完成會計課程,獲得永居簽證,但當時在香港出現財政問題,要返回香港解決,花了幾年時間才能解決,如果今次獲簽證,準備在澳洲開公司,續步結束香港的業務。
申請人作供,指丈夫沒有會計師牌,只能做薄記工作,所以公司的會計職務由她負責,每周工作48小時,周六也要上班。自己實際工作是內部審計。
審裁處在判案時相信,申請人在申請前的十二個月內,至少有6個月是受雇為內部審計師,一星期工作至少20小時,符合“139”簽證的規定,所以判發還移民部,重新考慮符合技術移民(指定地區贊助)簽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