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文友筆會時,一位年輕的詩人慷慨激昂地說:“國人缺乏一種視死如歸的氣概,如果人人都不畏懼死亡,那我們還有什么宏愿不能成真?”“那你做得怎么樣呢?”有人半開玩笑地問n“可以說,我是不怕死的,如果我是一個軍人,戰爭時我一定會赴湯蹈火,沖在隊伍的最前邊!”
眾文人都為詩人喝彩,惟獨一位老者面帶微笑,沉吟不語,我注意到,坐在自己旁邊的這位老者的神情仿佛在說:“這充其量只是匹夫之勇而已”之類的話。我欠身問老作家“老先生,您是不是有什么話要說?”
在座的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了我們,老作家朝那位詩人點點頭:“說得很好,年輕人,從你的話里,我聽得出你的身體很健康。”
聞聽此言,眾人紛紛表示詫異,有人問:“老人家,你的意思是說詩人不怕死,原因在于他的身體很健康嗎?”
“的確如此。”老作家清清嗓子,緩緩地說,“那位年輕人之所以不畏懼死、是因為他距離死亡很遙遠,因此缺少對生與死的理解,所以才敢于藐視死亡。可以說,人距離死神越近,他對于死亡就越恐懼、在座的各位都還很年輕,你們可能再過幾七年,到了我這個年紀,對生與死才會有更真切的認知,更深刻的體悟。”
會場一片寂靜,包括剛才那位慷慨陳詞的詩人在內,大家都在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許久有人說,“感謝老先生,給我們上了人生的一課!”會場里響起一陣掌聲,相信這掌聲是大家發自內心的表達。
是啊,只有當人很健康時,他才會說自己“不怕死”,老作家的話真是精辟。試想,那些重病纏身的人他們會說自己“視死如歸”嗎?恐怕不會,這些人的求生欲望往往比任何人都強烈。再想一想,那些步入暮年的老人,他們會說自己也“不怕死”嗎?不會的,人越上年紀,越渴望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從帝王到蕓蕓眾生都是這樣,當人知道自己來日無多時,沒有什么事比讓自己活下去更重要,也沒有什么事情比生命更值得留戀,
當你為自己的一次不理想的考試成績而兀自沮喪時,當你為心愛的人遠離自己而去而徒生傷悲時,當你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而怨天尤人時,當你為家庭中的不順心之事而無端煩惱時,這些時候,我們都需要提醒自己: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些煩惱,這說明我們很健康。就算你一無所有,至少還擁有健康的身體,不必為健康而煩惱,與那些“貪生怕死”的人比起來,這或許就是天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