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聊的是地震,新聞里播的是地震,甚至夢里夢見的還是地震……那天,手機都收到這樣一個“段子”:一汶川地震幸存者被俄羅斯救援隊救出,記者問他感覺怎樣,幸存者想了半天說:“狗日的地震好兇噢!老子被挖出來,看到外國人還以為把老子震到國外了。”
也許這只是個“段子”,但其中蘊含的幽默、豁達,卻讓我們感到欽佩和欣慰。
有人說,幽默是痛苦與歡樂交叉點上的產物。一個人不經歷痛苦、酸辛,便不懂幽默。其實,地震幽默的產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抗震救災的地震幽默短信只是國人在抗震救災斗爭中樂觀、自信豁達的一個縮影。
地震發生后,不少群眾還擺脫不了心中的恐慌,飛來的天災橫禍,給人們留下的不只是痛苦的記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災難面前,人們應該尋求更人性化、更加有效的救助群眾需要消除恐慌心理,災民需要心理治療擺脫地震后遺癥。而地震幽默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預,能幫助災區群眾的心靈傷口最大限度被愛心縫合,恐慌不安的公眾情緒很快被舒解。
在這非常的日子,地震幽默傳遞著問候,傳遞著友誼,傳遞著歡笑,豐富著這因地震而變得有些單調的生活,放松著因地震而繃得太緊的神經。被救出的那位躺在擔架上的男孩第一句話說要“喝可樂,而且要加冰塊”更令人叫絕,那恐怕是令人叫絕的樂觀主義吧!著實令媒體感嘆有加。這樣的幽默真的讓我們的心情寧靜許多。
其實,在地震帶來的巨大恐慌之下,地震幽默首先是一種武器。雖然經受著地震的磨難,我們卻沒有放棄尋求輕松和幽默的生活態度。
幽默顯示著一種從容,讓人貼近生活、回歸生活,更昭示著人們對生活的“不放棄,不拋棄”。地震發生后,51歲的都江堰蔣老漢一家擺好了桌子,吃了點花生泡菜,打了會小牌,蔣老漢說“成天愁眉苦臉,難道不過日子啦,不可能啊!所以嘛,放寬心、放寬心……”救災車輛川流不息的公路旁,一片被地震毀壞的稻田里,有一群低頭插秧的農民“小滿是插秧季節,錯過就要耽誤一年。遭多大的災,地也要種啊……”
還有,地震幽默體現了我們民族的人文精神。誰說我們是個缺乏幽默的民族?!看著這些調侃地震、蔑視地震的短信,你會發覺我們民族的神經并不脆弱。《虞美人》“地震”版:余震何時了?傷亡知多少。傷員昨夜又被救,汶川不堪回首月明中,志愿者應猶在,只是太辛苦,問君能有幾多愁,最怕造謠地震被扣留。面對地震奪命的重重陰影,有人做了一個“繞口令”:震不死人晃死人,晃不死人嚇死人,嚇不死人困死人,困不死人累死人,累不死人跑死人,愿大家平安幸福。如此戲言,把此次地震及連綿不斷的余震特點活靈活現勾勒出來了,人們讀之會心笑,傳之也添上幾分樂趣,罩在頭上的愁意也不知不覺中驅散了。幽默是民問的智慧。中國民間歷來有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它在苦難或災難降臨的時候,常常能表現出超然的豁朗和通達,舉重若輕,從容笑對,有大將氣度。這些短信在詼諧地調侃人們在遭地震沖擊時的慌亂狀態之余,不知道鼓起了多少中國人的勇氣,把大家從地震恐慌的泥沼中拯救出來。
地震幽默同時也溫暖了我們的感情。“遭遇地震才知道中國人團結的力量,非常時期的想念才知道人與人之間真情的可貴!”據說,類似這樣的地震短信每天在全國的傳送量超過了數百萬條,同從前相比,這樣一堆數碼符號當然沒有見而那么誠懇,但非常時刻,地震文化的出現卻恰到好處。
如果上蒼只能滿足我一個愿望,我會毫不猶豫地主:“四川雄起!中國加油!”地震幽默飽含的無限溫情,盡在其中。
地震幽默更是一種達觀從容的生活態度。有一個人被埋了50多個小時,被救出來還很清醒,記者前去采訪,他看到記者背著筆記本,忘了傷痛問記者,你的筆記本能上網嗎?記者回答說能,他說:那你幫我看看火盤漲了沒有。透過地震的冰冷而紗,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熱氣騰騰的生活態度。
幽默既是藝術,更是力量。相聲之所以感染人,乃因相聲中使用了幽默。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句幽默的感染力往往會比一句嚴肅術語勝十倍。可以說,地震災區幽默語言噴薄而出,也見證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公眾面貌大不同。肯定公眾救災中奮發向上的幽默,就是揚起克服困難的勇氣,揚起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抗震救災恢復重建時期,我們仍有許多事情要做,仍需要生活、需要學習、需要進步,同時更需要幽默,讓我們將地震幽默進行到底,把我們的心靈提升到一個非常高度,笑面人生!任何災難都不能讓我們永久哭泣,我們需要的是將悲痛轉化為堅定,是重建家園的信心。讓我們從傷痛中還原曾經失聲的幽默感,恢復我們的生活熱情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