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傳達的是更直接、更樸實的中國民眾的聲音,我們也有責任讓周圍的人了解一個我們親身感受到的中國
2002年剛到法國留學時,我發現,這個一直被認為是對華友好的國家,其媒體、政客和民眾卻對中國亮滿了偏見和誤解。在法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竟然是:百姓食不果腹,自由被褻瀆,人權遭泯滅……
當在網絡論壇里告訴他們我是中國人,你們說得不對時,很多人就把我定性為“北京派來的間諜”、“共產黨的紅衛兵”。
媒體拿道德當工具
他們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偏見呢?我覺得這要“歸功”于西方媒體。后者對中國的報道大多是陰暗的,評論絕對是負面的,有時甚至是捏造,以訛傳訛。這樣的報道始于幾十年前在冷戰中對共產主義的仇恨,發展到今天,就成了對一個正在崛起大國的嫉妒、恐懼和仇恨。
普通法國民眾對道德層面的東西格外敏感。他們覺得自己的國家是“世界上的領袖”,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所以就出現了對中國口誅筆伐的媒體、政客和煽動家。這些人的目的很明確一一占領道德制高點,但并不是為了中國百姓生活得更好,或者說他們根本不關心中國的展,而只是關心自己報紙的發行量,自己政黨或者個人的上鏡率。從速個意義上說,道德只是他們手中的工具。
與普通法國人“談心”
面對被如此教化的民眾,我們留學生與之交流的方式注定要更加通俗化,因為我們切身的例子子比任何數據都更有說服辦。我們也談中國的不足,但卻是更客觀和真實的不足,比如貧富差距、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等,而不是如西方媒體描繪的一團黑。
尋求世界對中國的了解,讓世再聽到中國的聲音,最根本的是讓外國的民眾了解中國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中國留學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做著這項工作,因為和法國朋友聊天時,幾乎不可能不聊到中國,包括人投和民主。他們認為法國的制度是通往幸福的必經大道。我們就跟他們講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現狀。我們宣傳的是中國五千年的包容、大度、友好,充滿人性的文化,以及中國人真誠地想與世界溝通的愿望,這種不具備進攻性的文化很容易被人接受。于是我們的聽眾里就有很多朋友開始看關于中國交化和歷史方面的書籍,一些有時間也有經濟能力的朋友決定去中國看看。證我最高興的是,他們把從我這里聽到的,對他們來說新奇的東西又告訴了他們的朋友。
在中國留學生組織的為四川地震受災同胞募捐的活動中,很多法國人慷慨解囊,我們一晚上就籌集到了上方歐元!人性和愛是沒有國界的,中國人的善良和團結也在感動著他們。
改變西方偏見非朝夕之功
如說中國駐外使館的責任是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那么中國在海外的留學生就是民間的大使。我們傳達的是更直接、更樸實的中國民眾的聲音和感受。我們有責任讓周圍的人了篇一個我們親身感受到的中國。
比如抗議圣火傳遞遭遇不公對待的4.19集會,就是在看到祖國的尊嚴受到凌辱的時候,我們站出來指責西方媒體的不公。我們表達中國人民的憤慨,也傳達對法國民眾的友好和包容。當地很多媒體對我們的活動進行了報道,而這種效果是官方活動很難達到的。
當然,要改變被西方媒體妖魔化幾十年的中國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法國《解放報》駐京記者在5月16日發表題為《一場被利用得如此之好的災難》的文章,就依然充滿了對中國的敵意。作者認為中國在地震后的快速反應和透明報道,是為了維持政府的形象和換回在“西藏問題”上的“丟分”。
或許,這種偏見需要用幾十年的努力才能改變。雖然很難,但我們仍然會去做,因為這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