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這樣一個情境:一天,人事部通知你,今年你的分紅是五萬元,你很高興,因為這筆錢足夠參加一次歐洲豪華團,下月伴侶生日還可以去洲際酒店的Spoon吃吃法國名廚手藝#65377;
當你沾沾自喜之際,有一個同事告訴你,跟你同等職位的人,所得到的分紅全是六萬元#65377;你生氣#65380;沮喪,覺得公司對你不公平,氣得完全忘記有五萬元的快樂#65377;第二天你刻意遲到,拖慢工作進度以示不滿,到了午飯時,卻無意聽到原來跟你同職位的同事,分紅只是兩萬而非六萬,那位向你打小報告的人只是聽錯而已#65377;登時,你心情大好,工作拼勁立即回來#65377;分紅的數目沒有變,但是由于有比較,你的快樂指數便會大幅上漲#65377;
今年4月的《科學人雜志》有一篇文章就提出一個疑問:“為什么時至今日,快樂還是那么難以捉摸?”研究人員曾經給受訪者兩個選擇,在物價#65380;生活費相同的情況下:A.你的年薪是五萬美元,而別人的年薪是二萬五;B.你年薪十萬,而別人是二十五萬#65377;結果大部分人選擇A#65377;研究的結果,是兩個人快樂與否,基因大概決定了一半,而另一半是取決于別人相對上擁有多少#65377;
在威廉·爾凡所著的《欲望解剖》中亦提出相同論點:“我們對于‘位置價值’的興趣遠大于‘絕對價值’#65377;譬如說,我們買房子,重點不在于大小,而在于是否比別人家大#65377;在地位競爭中,我們最大的對手往往是地理上或地位上與我們最近的人#65377;”這些人包括同事#65380;親戚#65380;鄰居和經常見面的朋友#65377;我們不會在意李嘉誠到底有多少身家,徐子淇有多少禮金,我們在意的,是朋友的老公賺得多還是自己老公賺得多,妹夫的房子是經濟適用房還是別墅區#65377;如果知道比自己強的人忽然變得一無所有,我們又會產生或多或少“幸災樂禍”的情緒#65377;
法國箴言家拉羅什富科說:“我們花很多心思讓自己看起來很快樂,卻很少花心思讓自己真正快樂#65377;”看起來很快樂,是因為在別人眼中我們與眾不同;真正快樂,是我們不再透過別人瞳孔找到自己#65377;電影《情迷巧克力》有一句對白:“花了二十年在乎別人的目光,剩下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的#65377;”快樂就是這樣#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