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體系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對高職人才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探討“234模式”課程體系的含義、構建原則以及在高職國貿專業實施的具體要求,可以為高職教育課程改革提供一種成功的范式。
關鍵詞: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國際貿易專業
“234模式”課程體系的含義
“234”多重層級模塊式課程體系(以下簡稱“234”模式)是我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在總結實踐模塊式技能組合課程模式(MES)、職業群集課程模式、集群式模塊(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的基礎上構建的一種更適合高職國際貿易專業實際的新課程模式,是對國內外模塊式課程模式的總結與發展。該體系的具體結構如表1所示,體系中各小模塊的課程設置及實訓保障如表2所示。

“234模式”中的“234”指的是課程體系所體現的“雙證結合”、“三重教學”、“四層能力”的三大特征。“2”即“雙證結合”,指圍繞職業資格證書考試開設專業課程,各課程教材直接采用考證教材,真正做到教學與考證相結合、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3”即“三重教學”,指每一門相關專業課程都由理論講述、課堂實訓、課外實訓(含集中模擬實訓和校外實習兩種形式)三個子模塊構成。“4”即“四層能力”,指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整個課程體系由綜合素質模塊、職業基礎模塊、職業技能模式、“零距離”就業模塊四個層次構成。“模塊式課程”是指構成職業群各崗位專項能力的課程體系實現模塊式結構,每一個能力模塊完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完整的能力目標。
“234模式”課程體系的構建原則
“234模式”在具體操作時,遵循“多重教學、多證考核、多職業崗位能力”的總體原則構建課程。其中,“多重教學”是指采用正常課堂教學進行理論教學與課內實訓外,通過集中軟件模擬實訓、企業實習等多種途徑進行職業教育與技術培養;“多證考核”是指參加海關、質檢總局、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組織的國際貿易相關職業資格考核,以獲得多個工種的職業資格證書為標準;“多職業崗位能力”是指培養、考核學生的多種職業崗位能力。“234模式”要求學生除了熟練掌握某一基本職業崗位能力并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以實現“一精”外,還必須掌握國際貿易中其他2~3項職業群專項崗位能力,實現“多通”,以培養復合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34模式”課程體系的實施要求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課程模塊體系我院在“234模式”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緊緊依托社區、沿海各人才市場與相關外向型企業、歷屆畢業生等開展市場調研,隨時了解市場人才需求狀況,并根據市場調研的結果,在綜合考慮本專業適用崗位(群)及其能力需求的變化、新生知識與能力的變化、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的基礎上,不斷對課程體系加以調整,以突出市場需求的相關崗位(群)能力的培養。
“雙證結合”:專業技能模塊教學與考證相結合在“234模式”下,職業技能模塊的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崗位專業能力為主,從教材的選購與教學內容的組織上入手對各崗位(群)的教學進行了大膽有效的改革。各模塊中的主要課程直接選用相關考證教材,按考證要求組織教學,側重于對學生實際業務崗位技能的培訓和考核,以達到實際工作的要求,真正做到教學與考證相結合,在提高學生崗位(群)適應能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各種考證的通過率,使學生畢業時均能有“雙證”在手,為實現“零距離”就業增添了一份較重的砝碼。
“三重教學”:淡化抽象的理論講授,凸顯實踐性教學(1)強化課內實訓,使課內實訓成為理論與實踐的橋梁。“234模式”中的絕大部分課程均分為理論講授、課內實訓與課外實訓三個子模塊。在課堂教學中,我院大大提高了各小模塊中“課內實訓子模塊”的分量,大大增強了對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力度,夯實了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2)采取多種模擬仿真手段,加大校內課外集中實訓力度。在校內建立了各種實訓場所,引進了大量的設備與軟件,通過在校內對各門專業課程進行課后為期1~2周的集中實訓,使學生在模擬仿真的崗位(群)工作情境中熟悉相關崗位(群)的操作流程與技能,進一步為其順利走向工作崗位鋪平道路。(3)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確保校外實訓與畢業實習正常進行。從2004年起,我院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了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的畢業實習打造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學生能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完成上崗前的多形式的系統訓練,最終形成學生“零距離”就業的綜合能力。
“四層能力”:實現素質教育與“零距離”就業能力的統一“234模式”以培養高級應用型外貿人才為目標,根據教育的規律,從高職教育自身特點出發,整合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以綜合職業素質模塊(以素質教育為主)——基礎職業能力模塊(以基礎職業能力培養為主,兼顧崗位專業能力的培養)——職業技能模塊(以崗位專業能力的培養為主)——“零距離”就業模塊(以培養“零距離”就業能力為主)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以“零距離”就業能力培養為統領,首先,通過確保綜合職業素質模塊的教學,強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習態度、職業態度、身心健康的培養,養成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其次,通過基礎職業能力的培養,夯實學生的能力基礎;再次,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養力度強化學生就業能力;最后,通過模擬綜合實訓和畢業實習,為完成從基礎理論知識掌握與基本素質形成到“零距離”上崗的平穩過渡打下堅實基礎。
改革傳統教學方法與手段,推行現代教育技術(1)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我院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要求教師根據課程與教學內容的特點,努力探索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與操作技能的教學方法,并根據實際需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手段,變以教師為主體為以學生為主體,提高教學效果。(2)采取先進的教學手段。我院所有課程都有電子課件,可采用多媒體教學,部分專業主干課程還有立體式的教學包。同時,大多數課程是上一次理論課就進行一次實驗,這樣可以及時消化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
改革傳統的單一考核方式,使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為了配合“234模式”的實施,我院將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結合起來,采取多種考核方式,形成了全面的評價機制。必修課課堂教學部分的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課內實訓成績以平時成績的方式計入期末成績;選修課課堂教學部分的考核采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對于部分理論性較強的課程,采取筆試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核;而對于實踐性較強的部分課程,則采取以課程設計等實踐性方式為主的考核方式。課外實訓子模塊的考核,要求學生必須完成全部實訓流程,綜合考慮學生在實訓中的表現及實訓報告的檔次界定其課程成績;對部分行業認證、職業資格證書等認證課程則通過認證考試加以確認,以認證考試的級別或成績為依據。
“234模式”課程體系的推廣價值
實施“234模塊”課程體系,通過“雙證結合”的方式,在提高學生崗位(群)適應能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各種考證的通過率,為學生畢業后實現“零距離”就業增添了一份較重的砝碼;通過理論教學、課內實訓與課外實訓“三重教學”,凸顯實踐性教學環節,有力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學生“零距離”就業鋪平了道路;通過綜合素質模塊、基礎職業能力模塊、職業技能模塊與“零距離”就業模塊“四層能力”的培養,以“零距離”就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在夯實學生基礎的同時,重視學生多種崗位能力的培養,避免了專業口徑偏窄、課程設計缺乏統一的科學理論與方法指導的問題,可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與轉崗的能力。因此,這種新型的課程設置模式可以解決目前高職教育面臨的專業口徑過窄、培養模式單一、就業面窄的問題,是一種新型的課程模式,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曉亮.構建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主線的高職課程體系[J].職業技術教育,2006,(29).
[2]陶劍文,黃崇本.基于“平臺﹢崗位”的“2﹢1”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
[3]丁佩芬.面向職業崗位的系列化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業教育研究,2007,(1).
作者簡介:
易蘭華(1969—),男,湖南新化人,碩士,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高職教育。
鄔移生(1973—),女,湖南新化人,碩士,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哲學、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