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就業難與高跳槽率并存。缺乏系統的職業認知教育是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本文介紹了什么是職業認知教育以及職業選擇的過程,著重從家庭、基礎教育階段、大學教育階段等幾方面闡述了如何開展職業認知教育。
關鍵詞:職業認知教育;學生;就業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逐漸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據教育部統計,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有495萬人,至2007年9月1日,仍有144萬人未能如期就業。2008年,又將有550萬名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但就業市場卻同時出現了另一幅“景象”,即已就業大學生跳槽率高。有報道稱,大學畢業生近1~3年的跳槽率達70%。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跳槽率,看似相悖的現象卻同時出現了,不能不令人深思。人員正常流動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但頻繁的人員變動不利于企業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團隊精神,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不利于和諧勞動關系的建立,使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局面。過高的跳槽率已使部分企業膽戰心驚,面對辛辛苦苦培養起來的業務骨干拂袖而去的局面,企業真是苦不堪言。造成大學生跳槽率高的原因很多,如盲目應聘、專業不對口、工作待遇不好、感到沒有發展前途、對工作不適應等,而對職業構成、職業特征、職業要求不了解,盲目應聘,盲目上崗,發覺不合適再換工作,無疑是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強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促進學生理性就業,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職業認知與職業選擇
(一)職業認知
認知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人腦接受外界輸入的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處理,轉換成內在的心理活動,進而支配人的行為,這個過程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認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它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心理活動。職業認知是指人在生活、學習、交往中形成的對某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和評價,是一種主動或被動認識職業的過程或活動。
職業認知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它是人進入社會,從事具體工作的基礎,也是人們認識社會的一個最基本渠道。人們在進入社會從事具體職業之前,會想方設法對即將從事的職業做一番了解,以便在心理上、知識儲備上做好準備,這是人普遍存在的一種尋求安全的心理。如果一個人貿然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會在心理上產生非安全感,會感到無依無助,茫然不知所措。
(二)職業選擇
人們選擇職業通常要經歷這樣幾個步驟:職業認知、職業選擇、職業準備和職業進入。
職業認知是后幾個步驟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職業認知,職業選擇、職業準備和職業進入便無從談起。職業認知事實上是一個職業試探的過程,即人們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檢驗自己比較適合于哪類職業。
職業選擇是一個在較短時間內做出決定的過程。它是職業認知的繼續和發展,也是一個異常重要的階段。如學生高考填報志愿和畢業就業,事實上是一個選擇職業方向的過程。
職業準備是通過學習等活動對即將從事的職業在心理、能力、思想上做具體準備,如學生在學期間的各種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
職業進入是職業選擇的最后一道程序,是職業認知、職業選擇和職業準備的必然結果。理想狀態的職業進入是前幾個步驟的繼續,是一種水到渠成的選擇和結果。
職業認知教育的措施
(一)家庭的職業認知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非常重要。曾有人以“到目前為止,你認為對你成長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哪個(多選)?”為題做過調查,結果是父母的影響占76.22%,社會的影響占67%,學校和教師的影響占43.75%,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占12.5%。可見,在諸多因素中,父母對子女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家長要正確認識自己在子女教育中的獨特而顯著的作用,用正確的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導子女,努力把子女的興趣、能力、潛質等特征挖掘出來;尊重和鼓勵孩子的業余愛好和興趣,鼓勵和支持他們多做嘗試,注意觀察子女的職業傾向,弄清楚子女擅長做什么?能做什么?適合做什么?并適當引導。在美國,大多數家長會在孩子上八年級(高中)時就請來專家給其做職業興趣分析,達到“以興趣定職業”的目的。近期國內有一部正在各大電視臺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家有兒女》,劇中男女主人公對待子女興趣和愛好的態度值得家長學習和深思。
當下,有些家長受傳統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因素的影響,將子女的大部分時間都安排在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等科目的學習上,對子女的業余愛好不聞不問,甚至嚴厲禁止,這不僅扼殺了子女的天賦,使子女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快樂,更不利于子女的職業選擇。
(二)基礎教育階段的職業認知教育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對什么是職業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和印象,而不是把精力完全放在課業和考試成績上。發達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都十分重視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安排了一系列課程和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打基礎。例如,在美國,高中階段開設職業選修課,主要有農業、商業、營銷、保健、工業貿易和技術等課程。美國中學生選修職業課程的熱情僅次于選修學術類課程。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中學生選修職業課程的比例在47.300%~48.169%之間。德國則在基礎教育階段開展勞動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與傳統的“雙元制”教育不同,它不是職業訓練,目的不是達到某種職業成熟度,而是一種“職前普通教育”,是“普通教育滲透職業教育”的一種集中體現。勞動技術課一般在5~10年級開設,所有學生在9年級、10年級接受職業指導,并參加2~3周的企業實踐。為了配合勞動技術課的開展,學校通常有金工、木工、電工、營養與烹飪、塑料加工等專業教室,總體配置水平與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相仿,較為先進。在挪威,高中階段修滿藝術課、普通課、職業課的學生才能申請上大學。反觀我國的基礎教育,學校把主要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用在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和書本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職業層出不窮,缺少對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必然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
因此,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要將學生的職業認知教育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重視職業認知教育,幫助學生分析職業,為學生的職業選擇打下基礎。
(三)大學教育階段的職業認知教育
大學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時期,學校要通過專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來幫助學生正確和理性地認識職業,為職業進入做好最后的準備。
專業教育專業教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一般放在開學階段進行的入學教育中,是一種集中式的職業認知教育,包括將要開設的課程、就業去向和就業前景等。但如果只限于這種形式,專業教育和職業認知教育顯然過于簡單和籠統,不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的職業認識,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職業情感和職業依托。學校不應把專業教育視為階段性工作,而應把它視為整體教學的一部分,伴隨學生學業的始終。學校可通過請行業專家做報告、帶領學生實習考察、組織學生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分析職業構成、職業特征,進而強化學生的職業認知。另外,還可依托專業課對學生進行職業認知滲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職業、認識職業,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職業獻身精神。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現代人必備的人生計劃與安排。職業生涯規劃又稱職業生涯設計,是指個人與組織相結合,在對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的基礎上,對其興趣、愛好、能力、特點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并結合時代特點和個人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具有持久性、穩定性和調整性等特點。大學生要根據職業認知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份自己的職業規劃。學校則應從學生入學開始就加強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和指導,將此類課程列入正常的教學計劃。比如,美國大學的就業指導伴隨著學生讀大學的全過程,從學生一進校門開始,有關機構就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每個學生都有一份記錄著生理特點、興趣、職業能力傾向、個人特征及家庭背景的個人檔案。而且從事職業指導教育的是專職人員,他們各有側重,指導形式多樣。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應積極開展職業規劃指導,堅持集中授課指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積極運用最新的心理學職業傾向測試工具,對每一名學生進行職業傾向測試,掌握學生的秉性、特長、興趣和愛好,據此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指導工作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更符合學生個體的實際。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分析學生的優勢與不足,不僅要對其當前狀況作出描述,還要考察其發展過程,診斷出現問題的癥結,提出補救措施。
總之,職業認知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它需要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本人的長期共同努力。只有把職業認知教育做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就業中存在的跳槽率過高問題,促進學生理性就業,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參考文獻:
[1]李明心.職業態度:大學生求職的重要因素[N].沈陽日報,2007-12-10:(3).
[2]中青.大學生畢業3年內跳槽率達70%頻繁跳槽弊大于利[OL].(2005-07-06).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05/06/24/1060@2690530.htm.
[3]吳新平.注重家庭心理教育 預防青少年犯罪發生[J].教育探索,2005,(11).
[4]王熠輝.車到山前必有路?——對大學生職業規劃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5,(31).
[5]周誼.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9).
[6]傅小芳,周儷.德國基礎教育中的勞動技術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5,(2):35-39.
[7]吳雪萍.國際職業技術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56.
作者簡介:
劉占年(1972—),男,遼寧本溪人,碩士,沈陽師范大學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本欄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