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設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應把握的關鍵和原則,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體運用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英語;設疑法;運用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起點,有疑才有問、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運用設疑法,善問善導,懸念的設置要恰到好處,懸而促思,思而能解,方能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設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學家向我們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疑問開始的。傳統教學中許多教師喜歡采用“直接告訴式”教學法,把語言現象作為一種符號系統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忽略了學生的具體需求、主動性和自覺性的一面,其參與積極性必然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教師教學熱情大跌,而學生在課堂學習興趣不濃,往往是應付檢查,教與學成了一種負擔。新課程教材的特點是大容量,多信息,主張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把語言的應用作為重要目標。因此,采用設疑教學方法,就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通過設疑可以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會根據教師的設疑引導,有選擇地把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難點上,并在眾多的語篇信息中有目的地發現并解決問題,最終師生在愉悅的交際氛圍中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其重要性具體表現在:
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提高自學能力布魯姆·喬伊斯說過:“教會學生獨立思考,我們就給了他們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敢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們不能要求學生放棄一切活躍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種結論。”而適時有效的課堂設疑會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化、具體化,而目標明確又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和克服困難的內在動力。學生會隨著教師精心設計的疑問主動積極地去閱讀語篇信息,理解語言現象,解決學習中的有關語言問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因而會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成就感,從而培養起學習英語的濃厚興趣。
能夠給大學生提供語言實踐和語言思維的機會和環境大學生在沒有更多的機會身處英語國家或英語人群中的情況下,英語課堂無疑提供了很好的語言環境,增加了語言的輸入。在課堂設疑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更大限度地使用了語言,實現了語言的輸出。
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聽課在課堂上,教師持續使用啟發式設疑提問的方法,可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使教與學相融。
運用設疑法應把握的關鍵
設疑法是一種積極的教學方法,在應用過程中應把握的關鍵點有三個:
一是和諧性和培養性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設疑提出的每個問題,應當與教材內容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切不可零敲碎打,互不聯系,使課堂教學支離破碎,使教學過程被肢解。其次,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要形成和諧的整體,使課堂教學在師生親切的問答和交談中自然進行,切不可生硬、牽強、枯澀。再次,教師的提問本身應當把對學生智能的考查和訓練融為和諧的整體,使教師的提問,既成為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問題理解程度、思維敏捷程度的考查,又成為對學生這些方面能力的訓練,使提出的問題具有強烈的培養性,而不是活躍課堂氣氛的點綴。
二是計劃性和靈活性首先,教師的設疑提問應當緊緊圍繞教學目的,有準備、有順序地進行。只有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才能保證提問的準確性、鮮明性和啟發性,才能防止教師提出過于困難或過于簡單、過大過空、繁亂瑣碎、缺乏培養性的問題。其次,在教學實踐中,啟發式設疑的提問又不應被備課時的提問設計所束縛,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的改動,能力培養和訓練的臨時需要,教學進程的適當調整和課堂學習氣氛的變化,做相應的改變,使教師的提問在教學實踐中,具有一定的靈活性。
三是普及性和群眾性啟發式設疑的提問是具有強烈群眾性的教學方法之一。因此應注意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都能認真思索和積極回答問題,不能只讓少數英語學習尖子包辦代替。這樣,教師在備課時,提問的設計就應注意難易深淺相互配合,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就能照顧到各種程度的學生,使學生都能積極地開動思維,普遍受益。
運用設疑法應堅持的基本教學原則
量力性原則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必須兼顧各個層次的學生,做到公平對待,這樣就會激發各個層次學生的上進心和對該學科的熱愛,更加努力學習,回報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欣賞。
啟發性原則要特別注重問題的價值,除去必要的傳統的背誦式記憶式提問,多進行一些激發性和探索性的提問,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深化對語言和生活的認識。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鼓勵引導的方法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高速輻射性運轉,自發主動地發表看法,形成互補交流的話題結構。教師應吃透教材,設計的問題既要貼合課程內容,又要難度適當,以起到深化鞏固學生所學內容,加深記憶,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思路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多加思考,多查閱資料,并預測出學生可能的回答,充分估計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做到心中有數。在實際問答中,還要隨時根據情況做相應的變化來加以啟迪。
適時性和針對性原則提問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答案的時間和怎樣用英語表述的時間,否則學生沒有考慮成熟而匆匆作答,或教師代答,都屬于無效或低效的問答,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可粗略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為保證提問的有效和高效性,教師的提問要具有清晰性、價值性、趣味性、刺激性、挑戰性、延展性和恰當性。設計的問題要少而精,因為問題太多了學生會厭煩也太耗費時間,太少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而且彼此之間應相互有所聯系,不能彼此之間毫無關聯,甚至大相徑庭。話題最好緊扣課文內容及學生的興趣和實際生活,從文本到文外,必要處、關鍵處、疑難處皆可設問。問題既可以是思想層面的,也可以是語言層面的。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運用自己的所學解決問題,加深記憶,又可以開拓他們的思維。如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教師可給予提示,一般都能得出答案,即使不全面不準確,教師可在此基礎上補充糾正。教師可提一些開放性問題,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從多角度看待問題。
評價性原則教師要大力提倡鼓勵欣賞式的積極性評價,以加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形成良性循環。無論學生的回答表現怎樣,教師絕不能嘲笑、貶低,這樣會極大地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另外,學生回答完問題,教師不能一言不發,也不能只說對錯,簡單處理。對學生的回答一定要加以致謝并認真積極地講評,這既是尊重學生的表現,又能真正發揮提問的作用,使學生與教師自身都有所收獲。學生遺漏的地方教師要加以補充,錯誤的地方要予以糾正。這樣才能使問答起到真正的作用,使學生學到東西,并從教師的精彩評語中對教師產生欽佩感,把教師作為具體可感的榜樣來效仿,因而對這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
設疑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在運用設疑教學方法過程中,應注意采取如下幾點措施:
分層實施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把學生分為A、B、C三組學生水平由高到低。對C層次或B層次的學生,設計的問題可簡單點,梯度小一點,課堂上回答基礎的容易的問題,而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設計的問題可靈活一些,難度大一些,綜合程度高一些。讓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提高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
盡量用較直觀、形象的提問法運用幻燈片、投影儀、實物或簡筆畫等進行提問,可以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讓學生大膽設問,或教師回答,或其他學生回答教師和學生通過互換角色能促使學生認真學習、獨立思考,不斷總結歸納,把知識系統化,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體協作能力,真正使英語成為交流性語言。
設疑問題的內容必須考慮學生的特點首先,必須有針對性。每個人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層次的學生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也是千差萬別,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講授課文,提出問題時應當具有針對性。其次,問題要難易適中。課堂提問必須做到難易適度。對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同時,也要避免簡單提問。否則,學生就會失去積極性而放棄學習。再次,提出的問題角度要新穎。新穎是學生興趣的切入點。大學生的個性、求異心理都特別強,而且都即將踏入社會,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的問題就應既考慮學生學習和社會生活的面,又要抓住學生所感興趣的點,做到點面結合。通過提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激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的有效思維得以開發,做到既想說,又有話可說。否則,學生就會因為缺乏新鮮感而頓失學習的興趣,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提問方式要因材施“問”,機會均等提問的方式和內容是密切相關的,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內容來選擇不同的提問方式,或將多種方式結合在一起交替使用。只有靈活提問,做到因材施“問”,才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使他們愉快地接受知識,提高其言語交際能力。同時,課堂提問應該堅持機會均等的原則,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給每個學生都創造回答問題的機會。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勤于動腦的習慣。
提問反饋及處理提問反饋及處理即處理策略,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正確對待學生答問和及時調整提問方式的方法技巧。語言課堂信息流動總是圍繞這樣一個交換鏈:教師引導→學生應答→教師反饋(評價)。教師在處理學生答問時應注意:允許說完,適當點撥;允許超越,適當附加;適時糾錯,適當寬容;恰當評價,鼓勵為主。教師提出問題后,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時,教師應幫助、誘導他們找到問題的答案。如果個別學生不能對某個問題做出回答,教師可以讓其他學生回答。如果連續幾名學生都不能正確回答,這就說明問題的難度可能偏高,超出了一般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可進一步突出一些問題,為學生提供一些答題信息,幫助他們澄清思路,幫助他們思考。如果問題稍難,學生聽不懂,特別是英語中的一些長句子,教師也可以換成一些簡單句使學生能夠理解。
總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是學生參與語言實踐、發展語言交際能力的機會,是教師實施創新教育的具體體現。設疑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學手段,需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總結經驗,以求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宋振韶.課堂提問基本模式以及學生提問的研究現狀[J].學科教育,2003,(1).
[2]于龍,于全娟.課堂提問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J].山東外語教學,2005,(4).
[3]吳彩霞.大學英語課堂提問的問題分析及改進策略[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7,(4).
作者簡介:
廖洪嫣(1965—),女,廣東河源人,廣東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