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設和諧校園是職業教育肩負的使命,職業院校應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人格,同時,應妥善處理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關系。
關鍵詞:和諧校園;學生;健康人格;校園文化
職業院校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和輸送高素質勞動者的重任,因此,明確職業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歷史使命,探索建設和諧校園的途徑,研究和諧校園建設中技能人才培養的著力點,是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非常緊迫的任務。
建設和諧校園是職業教育的使命
建設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內在要求。顯然,職業教育必須建設和諧文化,構建和諧校園,融入并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辦學品位,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精神保證與技能支持,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
建設和諧校園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要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勞動者的綜合素質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定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近幾年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推動下,職業教育開始快速發展。中等職業學校招生人數由2004年的566萬人、2005年的656萬人、2006年的750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近1000萬人。建設和諧社會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既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又要具備民主法治、誠信友愛、樂觀向上、敬業奉獻的和諧人格,要會學習、會做事、會做人。因此,職業教育應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主動推進和諧校園建設,創建和諧氛圍,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地發展。
建設和諧校園是辦好職業教育的前提和諧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在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校園應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為主要內涵,其中和諧的人際關系是主要特征。校園環境越和諧,廣大學生、干部、職工的心情就越舒暢,人的聰明才智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發揮,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以人為本,培養學生全面、健康、和諧的人格
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健康、和諧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是落實教育科學發展觀及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在學校工作中的具體體現。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促進學生自身的和諧發展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出發點與歸宿。現代教育要求一切教育都必須體現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校園的目的就是要著力營造和諧的教育氛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培養健康的人格,引導學生用和諧的思想理念、和諧的思維方式,正確處理社會、學習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挫折,學會在多元化中找主導,在多樣化中謀共識,減少沖突,增進認同,使和諧的理念成為學生的價值取向。
要注重學生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在課程安排、課堂教學、實習教學、課外活動、班級管理、宿舍管理、餐廳服務等方面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加人文關懷,促進學生人格與心智的健康發展。
要注重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與社會實際相結合在職教生源中來自農村家庭的占90%,貧困生經濟問題、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學生最關注的問題,并因此導致一些學生產生困惑、焦慮、迷茫、不自信等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甚至逃避現實,沉溺于虛擬的網絡世界,成為學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主要障礙。因此,應通過開展心理輔導、就業指導、經濟援助等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為學生減壓,幫助他們學會選擇、學會放棄、樹立自信。
要注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理想、信念、敬業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一是愛國,二是創新。一個高素質的勞動者必須具有深厚的民族責任感、歸屬感、榮譽感與事業心。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有一句名言:“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么,而是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么”。要以此啟迪和教育學生,使每個學生心中有祖國、有理想、有事業、有責任,使每個學生的心里充滿陽光。
要注重以感恩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感恩是一種心態,是一種美德。人自從有了生命就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因此,要教育學生懂得感恩:感謝父母的養育、感謝社會的安定、感謝教師的辛苦、感謝同學的朝夕相處、感謝大自然的花草蟲魚、甚至感謝苦難與逆境。要讓校園變得更親切、更和諧,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環境。要讓學生誠信做人,誠信做事,“言必信、行必果”是做人的優良品質。要教育學生形成寬容大度、平等待人、樂觀向上的健康人格。寬容是一種素質、一種境界,寬容之人朋友多、人際關系好、心情快樂;相反,嫉妒卻能使人變成魔鬼,既害人又害己。還要教會學生創造快樂,在困境中微笑是做人的一種智慧、一種能力。手持半杯水,樂觀者認為是半滿的,悲觀者認為是半空的。任何事物都有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是成功者的特質。美國成功學家對1000名世界知名人士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的心態在成功的諸因素中占85%的比例,因此,培養學生創造快樂的能力和理念非常重要。
要加強以行為舉止養成為核心的良好習慣教育“習慣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魔鬼藏在細節中”,這些提法無一不說明細節、習慣在做人做事中的重要性。一個人的穿著、言行、舉止、修養、生活習慣,甚至手勢、站姿、坐姿、聲調、語氣等看似細節和小事,卻能深層次地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表現出一個人的修養和精神世界。良好的習慣也是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指標,學生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在用人單位的仔細品味之中。因此,應從學生入校開始,通過軍訓、課堂教學、宿舍管理等環節嚴格規范其行為,形成制度,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使每個學生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舉止大方、穿戴得體整潔、語言表達流暢”,實現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和諧統一。
要注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曾有人說:“這個世界既不屬于有錢的人,也不屬于有權的人,而是屬于有心的人”。擁有創新意識,養成創新能力,就會擁有成功的未來。創新精神是可以開發和培養的: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即自主學習的能力、主動工作的能力、交流溝通的能力、選擇放棄的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創造改革的能力。二要培養學生創新的激情,激情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情感,激發潛能,把全身所有的神經都調動到興奮狀態,就會產生靈感和能力,使人的生命更有力,意志更堅強,使枯燥的工作變得津津有味。三要尊重個性發展,尊重個性絕不是姑息遷就學生的缺點,而是要重視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和諧也不是完全統一、抹殺個性,而是指事物多樣性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發揮得好就是優點和長處,也許正是將來成就事業、創新行動的基礎。
要加強團隊精神教育和諧社會更需要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要與各種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打交道,只有學會謙讓、幫助、合作、豁達,人與人的關系才能和諧。螞蟻的偉大在于小小的身軀通過合作能搬動比自身大幾倍、幾十倍的東西。“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合作的結果是雙贏。現代社會越來越強烈地要求勞動者具備團隊意識,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我們的教育目標應該是培養人中人,而不是人上人、人下人或人外人。
要加強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環境育人校園是學生學習的大課堂,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和諧校園建設的目標與手段,是綠色校園生態的靈魂。華中科技大學徐又光先生的“泡菜壇理論”指出:校園是泡菜壇,文化就是泡菜水,學生就是泡菜,有什么樣的泡菜水就將泡制出什么樣的泡菜。這也符合我國的一句古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因此,應通過校園文化體現人文智慧與人文關懷,用嚴謹的校風、求實的學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同時還要建設自然和諧、能陶冶情操的校園環境。“景美則心曠,心曠則神怡,神怡則智清”。學生生活在美的環境里,智慧就會受到啟迪,心靈就會得到凈化,言談舉止就會變得優雅,就會激發出向上、自尊、自律、自愛的健康意識,形成辨善惡、知美丑的正確價值觀。如果將和諧校園看成是“綠色生態園”的話,那么培養的人才就是在陽光雨露下健康盛開的“鮮花”。
妥善處理校園文化建設的各種關系
建設和諧的干群關系學校的各級干部應是職責的承擔者,而不應是利益的獨占者,應把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作為首要職責。在各項工作中,干部要率先垂范,為群眾干實事,為集體謀利益,增進干群之間的溝通與友誼,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
建設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是實施和諧教育的主體,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和諧的,應實現教學相長。教師要努力實現專家型與事業型、思想型與育人型的統一,努力實現自身的和諧,要辨是非、知美丑、言行合一、愛崗敬業,把教書育人作為崇高的事業去追求,在工作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要用廣博的知識教育學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用愛崗敬業的精神啟發學生,用寬厚的愛心感動學生,培育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做到“潤物細無聲”。
建設和諧的教師與職工的關系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因此,教師當然是教育的“主角”,管理人員、工勤人員則是“配角”。只有主角和配角愛崗敬業、各司其職、相互尊重,才能把學校工作這臺“戲”演好。
建設和諧的學生關系雖然學生都是受教育者,但是由于其思想狀況不同,彼此之間的矛盾沖突時常發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也不利于和諧校園的形成。因此,學校要引導學生培養互助、互愛、寬容、謙讓的同學之間和諧共處的良好關系。
參考文獻:
[1]田建國.關于21世紀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山東高校,2007,(2):4.
[2]王革,劉艷艷,賈俊剛.高等教育推進和諧文化建設之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6):13-14.
[3]楊叔子.校園文化和時代精神[J].中國高教研究,2007,(3):6.
作者簡介:
任慶鳳(1966—),女,高級講師,助理心理咨詢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德育研究與技工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