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生長在農村,從學生時代便愛上了寫作,幾十年來,作品發表了不少,在筆耕過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把我一個不夠寬敞的家搞得亂七八糟。搞文字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什么都是好的,都舍不得扔。這些東西擺放隨意,而且越積越多,有時要找一樣東西儼如大海撈針,把我整得焦頭爛額,腦子里整天亂糟糟的,總是讓老伴埋怨。心里時常琢磨,怎樣才能把這些東西弄整齊、方便查找一些呢?
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了諸多煩心事:電視機壞了,想要找人維修,可怎么也找不到維修電視的發票:急需用錢,卻忘記了存折密碼:想要給朋友打個電話,卻找不到電話號碼本……自從建立了家庭檔案,所有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一、家庭檔案是我創作的源泉
我是個近乎癡迷的文學愛好者,但并不是寫作上的成功者。回首前半生。確實和爬格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多年來起草過數不清的文件總結和匯報講話,也寫過不少新聞報道和理論文章,還編撰過縣里的志書和黨史。同時還喜歡寫些小說、散文和詩歌什么的。由于自己既無天才,又少背景,所以雖苦心經營,但并無多少大作問世。多虧自己平時注意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終于匯聚成自己創作素材的寶庫。我把這些浩如煙海的點點滴滴分門別類,系統歸納,裝盒保管,抄寫目錄。想找哪類東西,隨時可信手拈來。正是這些系統化的家庭檔案,使我這個并無天分的笨人創作起來總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正是這些飽含歷史積淀的檔案材料,時常啟發我創作靈感,前些時候,翻閱家庭檔案,我一鼓作氣寫出了《舊書》、《翻閱舊信》、《老照片》等三篇散文,全都在衡水日報上發表。一些文學愛好者問我多產的原因,我總是對他們說這都要歸功于我建起了家庭檔案。
二、家庭檔案使我時刻保有樸素的鄉土情緣
我是在淳樸的鄉村長大的,是沐浴著鄉間的薰風,喝著甘甜的井水長大的。從少年時代,我便愛上了寫作,總是把身邊經過的事、見到的人以隨筆的形式記下來,幾十年來,除了創作一些文學作品,我的這種隨筆也積攢了上百本。我把它們按照時間先后編上號,在扉頁上編寫出內容提要,整齊地擺放在書箱內。每有閑暇,便要拿出把玩,那些兒時的舊友、左鄰右舍、長輩親朋就不時出現在自己心頭,那些經歷過的童年趣事,宛如剛剛發生一般。兒時玩伴之間的嬉戲,鄰里大伯的疼愛,同學之間的友情,啟蒙老師的諄諄教誨,總能在這種把玩之中得以發酵,得以升華……隨著自己工作崗位的變動,職務也逐步上升,但那濃濃的鄉土情緣,時刻縈繞著我,熏陶著我,使我總能以一顆普通人的心來貼近群眾,來處理政務,來運用手中的權力,被鄉親們稱為“最沒有架子的官”。盡管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一般,但完全可以問心無愧地說:我對得起生我養我的土地,對得起黨的培養,對得起鄉親們的希望。
三、家庭檔案促進我寫作水平的提高
作為一個愛好寫作的文人,喜歡積累一些資料成了我的天性。幾十年,盡管家境不是十分富裕,但我總是能想盡辦法多買一些自己喜愛的書報雜志。以前我總是把它們隨意地堆放在書架上,等到想查什么材料時,再一本本地翻找,現在我按照整理家庭檔案的有關方法,對它們分類排放,并抄寫了目錄,想找什么,一翻目錄,按圖索驥。十分順手。我創作的作品,刊發的期刊,歷次修改的草稿,也是如此整理擺放。這大大提高了我查找資料的效率,使我能擠出更多的時間從事創作,從而創作出大量的文學作品。我時不時地對我的創作進行比較分析,從中找出缺點和不足。這大大提高了我作品的內涵和深度。我的作品植根于大地,鄉土氣息濃郁,頗受界內人士喜愛,衡水學院中文系把我的作品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并聘請我講授相關課程。
我是搞文字出身,平常的愛好就是查找材料、積累材料,現在除了寫作,讀書,便是愛翻閱自己整理過的家庭檔案,從中找尋創作的素材,啟迪創作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