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子張艷玲都是高中畢業就回鄉務農的。1981年我們結婚成家后,家庭檔案就開始收藏了。20多年過去了,居家過日子,歲月匆匆。盡管當初我們還沒有建一個家庭檔案館的想法,如今盤點一下,我們的家庭檔案館是當之無愧的。
我們的家庭檔案館現有4間藏書室、2間資料室、4間展覽室等共約600平方米的場地。館藏書刊5萬多冊,報紙100多份,字畫100多副,文字裝冊200多卷,照片檔案50多卷。各類實物存藏100多件。遠到古代書刊,近到孩子替掉的小牙從零散的一張購物發票,到過時淘汰的14寸黑白電視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加留意,舉手之勞,把應該存放的東西放到有用的地方,日積月累,就會得到精神和物質的雙豐收。
對家庭檔案有人認為是沒用的。隨手把一些東西處理掉,從經濟上一些廢品賣不了幾個錢。現在沒用的不一定將來沒用,這一代沒用的不一定下代人沒用。實踐證明,家庭檔案是一件利國利民造福后代的大好事情。早在1984年我們就在《河北日報》《農村青年》等報刊發表文章,倡導家庭應該有些書。后來我們干脆掛出了家庭圖書館的牌子,每年都組織開展一些讀書活動,并堅持這么多年免費借閱書刊資料,免費接待全國各地文友來館開展活動。這不但服務了眾鄉親和社會各界,最受益的還是自己的家庭成員。我的兩個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從小就愛學習,可以說是品學兼優。大女兒從小學到中學得過各類獎勵幾十次,中師獲省優秀畢業生稱號走上教學工作崗位又以堅實的求學精神通過自學考試,獲得了大專大本學歷,在參加省公務員考試中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到縣商務局工作。小女兒在初中學習時參加香港作文競賽,獲優秀獎杯,免費到港一游。
我們按家庭成員有關資料分門別類裝訂成冊存入檔案,家庭經濟、社會交往、書信來往、生活日記、各類證書證件按年按類裝訂存放好,什么時候找都非常方便。一些照片及時存檔。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多少年以后,翻開當年的照片,總會有一種美好回味在心頭。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家庭一些物品逐漸被淘汰。但做為歷史做為歲月的痕跡永遠不能忘記。比如做飯用的泥土燒的飯篩子,盛飯用的木頭馬勺,一些不常用的榔頭,自己親手制做的鍬、鎬等勞動工具,還有一些農家自己紡制的土布衣服。這些都做為實物存檔,不僅能記錄歷史,還能對下一代進行教育。所以說,家庭檔案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會,有利于未來。無意中家庭檔案就能顯示它的功能。我們堅持記各類日記,比如天氣的、價格的、鄉間新聞的,有一些比一些單位統計的還準確。湖北有一個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誤寫了自己一冊書的出版時間,他又找不到存書,正好我收藏他30年前贈給我并讓我幫銷的那本書,回寄給他,幫了大忙。我們收藏全國各地文友來信數千封,有的當時很普通,現在有的當了高級干部、社會名人,當他們再看到當年自己親筆寫的文字或是親手油印的刊物時,那種友誼是很難用文字表達的。
家庭檔案有利于社會史料的補充和積累。公辦檔案館不一定從家庭這個角度去存一些資料,家庭檔案正好是一個補充。當然,家庭檔案和家庭成員的興趣、能力及有關部門領導支持也有關系。我辦家庭圖書館、家庭檔案館時就得到了很多領導和社會熱心人的支持幫助,沒有他們的支持,我們也很難有現在這些成果。這些領導和熱心人的名字和事跡永遠收藏在我們心中。
人生匆匆,為官為民,家是港灣。家是我們身心疲憊的歸宿;家是教我們處事為人的學校;家是生活的搖籃,它延續著人類生命的永恒。
當新家庭組成的時候,當新生活開始的時候,給家庭建立一份檔案,留住文明,留住溫馨。天長地久,歲月如歌。家庭檔案——我們永遠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