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回族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的導引
文化是國家、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體現,是保持國家、民族生機與活力的強大精神內核,是經濟發展的深層推動力。回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近千年的生存和發展中,民族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培育和豐富,對回族的生存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散居回族,雖然散居在祖國各地,但是共同的民族文化卻使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生活習慣代代相傳,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回族傳統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的發展具有導引作用,影響并支配著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方式和競爭能力。
一、散居回族勞動者是傳承回族文化的主體
(一)散居回族文化及其構成
散居回族文化概念主要有兩層涵義。首先表現為文化范疇,其次表現為是一種少數民族文化,是華夏文化大家庭里的重要一員。對文化的定義目前有數百種,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掇o?!氛J為: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構?!鄙⒕踊刈逦幕辉~中的“文化”特指狹義的意識形態文化,它具體化為散居回族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由于文化特指狹義的意識形態文化,為此它有三個特點:一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的反映;二是人類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第三,作為精神的文化有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
散居回族文化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植根于回族文化的,是由全體回族人民在近千年的民族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回族所特有的價值觀、宗教觀、思想意識等觀念形態的東西,為散居回族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回族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作為回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散居回族文化,是由全體回族人民在其民族發展過程中培育和傳承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道德觀等諸多方面的集合體,是激勵回族發展的精神力量和支撐。
散居回族文化主要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伊斯蘭文化、社會主流文化等三方面內容構成。
第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稱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也是一個多元的復合文化形態,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發展史。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漢族文化與其他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同時又保有自己的個性,在祖國的百花園中各顯異彩,使中華文化絢麗多姿。中華各民族雖然經歷各異、發展階段也不同,但隨著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民族團結的加強,各民族的共同進步,必將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榮和進步。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文化是漢文化,而漢文化的主體卻是儒文化。儒文化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適應并融合了中華民族經濟、地理、人文環境等許多共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上升為中華民族一個統一的農業大國全社會所接受和認同的價值觀、道德觀,千百年來其優秀的部分被人們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全民族的價值觀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產生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伊斯蘭文化。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伊斯蘭進入我國已有1350余年的歷史了。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伊斯蘭文化發揮了促進、孕育作用。伊斯蘭文化對于回族群眾的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產生著深刻的影響,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年深日久,代代沿襲相守,影響深刻。千百年來,伊斯蘭教義的內容逐漸變為回族群眾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組成部分,成為一種長期保持的生活準則。散居回族居住在祖國各地,外表與漢族人沒有什么區別,但是他們的風俗習慣、生活禮儀、紀慶節會、行為方式等都凸顯著伊斯蘭文化的內涵。
第三,社會主流文化。文化是有時代性的,每一個時代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由于執政者執政理念的不同,由于人的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占據社會主導地位的主流文化是不同的。就現實來說,我國社會主流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散居回族勞動者創造和傳承回族文化
自古以來,回族就是一個文化積淀深厚的民族。就文壇來說,繼唐末五代我國最早的回回詞人“土生波斯”西蜀李殉展現在文壇之后,散居回族文壇巨匠和著名詩人、詞人就開始經久不絕。如薩都刺、伯篤魯丁、買閭、丁鶴年、閃繼迪、丁景鴻、丁瀠、馬世俊、孫鵬、沙琛、賽嶼、馬之龍、馬汝為、蔣湘南等,清代文學巨匠、《聊齋》作者蒲松齡也為回族后裔。在現代文學隊伍中,回族人才、佳作俱豐。張承志的《黑駿馬》、查舜的《穆斯林兒女們》、馬明康的《十二寡婦》、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等小說,薛恩厚的《金沙江畔》、《苦菜花》、《野馬》、《回勸》、《蘆蕩火種》等劇作,高琛、金紫衡的詩作皆為賞心悅目、膾炙人口之佳品。
回族詩文稱盛,書畫亦精。以瓶、壺、花、草、幾何圖形為基調繪制的各種經字書畫,堪稱回族獨家藝術。在近現代,名震畫壇的“江南布衣二鄭”鄭珊、鄭琳,“米竹”畫家米建凱,書法家穆紫巖,美術史論家、書法家穆孝天,著名四大畫虎大師之一張悲鷺,舉世聞名的內畫壺大家馬少宣皆為著名回族畫家、書法家。其中馬少宣被外國人譽為“內畫藝術當中的畢加索”、“他的內畫瓶畫像應列為最佳內畫藝術”。其畫有沙特阿拉伯國王伊賓沙特與王后內畫像的兩只玻璃瓶作為中國朝覲團禮品贈送王后,深得贊揚,并以微型袖珍《古蘭經》及圣水、蜜棗為回敬,以示兩國圣潔甜蜜之友情。
散居回族勞動者在科學技術方面碩果累累。自唐朝起,阿拉伯科學隨著回回先民始入中國,至元初“許多回回學術人才為元朝所信用,如:天文、醫藥、音樂……等,很多是用回回學術人士管理,他們對中國學術界有不少的介紹與貢獻?!睋嘘P資料載,元朝“萬年歷”、宋朝“應天歷”、明朝“回回歷”的修編,元都(北京)及故宮的最早設計,渾天儀、斜緯儀、平緯儀、方位儀、地球儀、天球儀、觀像儀、回青磁、滑車、絞架、泥模鑄造新工藝的發明,皆表現出回族勞動者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才能。今天,在現代高科技領域,回族科學家同樣不乏其人。如,我國自行研制和發射成功的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云一號”核心儀器的高性能三元線列硅探測器,就是在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回族副主管設計師張忠堂的率領下研制成功的。這一成果的獲得,使“風云一號”實現了一星多用,亦使我國航天技術有了新的突破。
廣大散居回族勞動者是發展回族經濟,創造和傳承回族文化的主體,發展散居回族經濟就應以他們為核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尊重他們的首創精神,與他們一起、共同開創散居回族經濟的美好明天。
二、回族傳統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的導引
我國回族經過元、明、清三個朝代漫長的歷史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和經濟體系,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整體經濟文化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散居回族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有著極大的導引作用。在散居回族的經濟行為中,傳統的經濟文化思想和伊斯蘭教的價值觀,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是大文化作用中最突出的一面,它使我國回族群眾在其經濟活動中,在追求世俗的物質利益的同時,還嚴格的遵循傳統文化中規定的經濟原則,受其規范,在誠實的勞動中既為國家民族創造物質精神財富,也為自己謀求“兩世幸?!?,同時又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和伊斯蘭文化與散居回族經濟之間合璧并存、共同發展的顯著特征。
(一)傳統文化支撐共同心理素質,導引經濟發展方向
共同心理素質,也稱心理狀態或民族性格,是指一個民族在精神和氣質上的特點,是一個民族的人們所共有的思想、意識、感情和性格、氣質,是民族諸特征中最活躍、最富有表現力和最具有穩定性的因素,是維系和鞏固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刈逯纬?,與中國本土上自遠古發展變化而來的諸多民族大不相同,即一是喪失了自己的母語,二是沒有鮮明的共同地域,三是缺乏同一的共同經濟生活,唯獨突出表現出來的是共同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意識生生不息地維系著回族這一共同體。從這一點上來說,回族在中國的情形同猶太人在全世界的情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民族學嚴格意義上的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方面的特征不大明顯甚至沒有了,但是,頑強的共同心理素質以民族意識的表現方式發揮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伊斯蘭文化對回族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使其形成族教一體的獨特形態。從理論上講,民族和宗教是不同的范疇,但就回族來說,民族共同體和伊斯蘭文化意識形態一開始就水乳交融,難以分離,這一點突出表現為回族廣泛分散于漢族汪洋大海,但其強烈的民族心理感情,是包括其他信仰伊斯蘭教而有相對聚居區的民族所難以相比的。就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民族而言,唯獨回族在全國范圍內與漢族雜居,每日每時的接觸增強了民族間的友好交往,但無庸諱言,民族差別的客觀存在,使散居區的回族也最容易感受到民族隔閡、民族偏見的存在,但散居回族并沒有因此停止經濟的發展,反而在與各民族的交往中尋找到發展自己民族經濟的方向。散居回族經濟大都是先在經營具有回族傳統文化特色經濟基礎上立足腳跟,而后發展起來的。同時,散居回族經濟有著濃濃的民族情結,主要服務于本民族的消費,其次才是其它民族的消費者。此外,散居回族經濟還有著明顯的裙帶特征,其成員一般都由家族內部人員構成。他們之所以能走到一起,就在于他們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質。
(二)散居回族傳統文化導引經營觀念,影響經濟行為
散居回族文化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有著深深的影響。如散居回族具有經商的良好習慣和歷史傳統,其經商范圍、經商內容、經商形式以及經商理念,無不表現出鮮明的散居回族傳統文化。 回族自古至今,喜好經商,具備良好的經商意識,積累了許多經商的本領和經驗,形成了許多世代相傳的經商習俗。從歷史上看,其先民早在唐宋時期就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來到中國經商。元代以后,回族雖然擁有了土地,但他們并沒有以此為本,而是堅決農商兼顧,且城鎮回族一般都以商為主,靠商生活。時至今日,散居回族在全國各地的流通領域,仍很活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對經商有這樣那樣的偏見,但散居回族卻以經商為榮,遇到好的機遇絕不放過。散居回族敢于經商善于經商,這與伊斯蘭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古蘭經》就鼓勵經商、支持經商?!豆盘m經》里明確了經商的重要地位,引導和鼓勵人們走出去大膽開拓財源之路,要敢為人先,敢冒風險、甘愿吃苦?!豆盘m經》強調:“誰為主道而遷移,誰在大地上發現了許多出路和豐富的財源‥‥‥真主必報酬誰”。由于伊斯蘭文化賦予商人應有的地位和意義,再加上穆罕默德本人曾親自從事經商活動,這種價值觀念和生活經歷,對散居回族經濟發展行為方式、經營理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用,形成了優良的經營傳統和經營理念。
1.非義不取的理財理念
清初回族學者劉智(1664—1730)說道:“夫財者,民命之所寄也。民以財市,以財賈,以財集,猶魚潛于水而貪之也,故一聞財利,輒而趨之,此今古所同然也?!鄙⒕踊刈宸橇x不取的理財觀,來自散居回族群眾長期的經濟活動實踐,已深入人心,家喻戶曉。散居回族老百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哈拉目(非法、非義)的錢財不能拿?!?/p>
2.諸業并舉的產業理念
在散居回族傳統文化中,既看不到“重商主義”,即無限拔高商業地位而輕視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偏見;也不存在“重農抑商”、“重本輕末”、“無商不奸”和視商賈為小民瑣事的消極思想。散居回族充分肯定各種產業并存的意義,認為每一個產業都有其特定的無法取代的價值,對人類生活缺一不可,不可能抑此揚彼,或顧此失彼,而應對每個產業都給于足夠的重視,做到“士盡其學,農盡其力,工盡其能,賈盡其有”。諸業并舉,互相支撐,互相促進,全面發展。這種產業觀,使得散居回族的職業選擇傾向早早表現出多樣化特點。既有務農的,也有做工的,還有經商的。
3.公平交易的有序運營理念
散居回族文化重視商業貿易,重視流通,不恥于言商,但同時也強調市場的有序化、規范化,提倡公平交易,反對投機取巧,囤積居奇、欺行霸市。做到“言語信實,買賣公平,稱量度數,不以入加,不以出減,不虛托本利,不謬稱好丑,不全己虧人,無諱無匿?!鄙⒕踊刈逦幕€堅決反對高利貸,痛斥食利階層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回族學者劉智說:“借金償金,借銀償銀,借麥償麥,借粟償粟,而除本加利,不可也?!痹谥萍偈奂俸屯稒C取巧泛濫成災的今天,散居回族的公平交易有序運營理念,對于我們不無借鑒價值。
4.合理分配理念
伊斯蘭文化認為,宇宙的主宰——真主是一切財富的創造者和所有者,人類只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因此,人們占有財產,分配財富的權利受到一切財富終極的所有者——真主的制約,人們只能根據有關的教法來獲取、支配、處理、使用財產。伊斯蘭文化在肯定人人都有占有財產的權利,分享財富的權利的同時,也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著能力和天資的差別。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散居回族經濟在收入分配上允許存在差別,不搞平均主義;但反對財富過分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主張通過適當的方式對社會財富實行再分配,讓那些智商高能力強而收入多的人將其部分財產拿出來,解決社會上貧、病、殘、愚等困難群體的生存問題,以便調整貧富懸殊,實現合理分配。
5.適度消費理念
散居回族既反對超前消費,也不提倡過分節儉和吝嗇。散居回族認為,浪費和過度消費不但減少投資比例,使生產萎縮,經濟衰退,而且會敗壞社會風氣,把人們引向腐化墮落,助長奢靡之風,是一種罪惡。而過分節儉和吝嗇,如閑置資產,不用于社會財富的流通和增值,也同樣是另一種形式的罪惡。因為這樣不僅會降低消費水平,減少需求量,削弱對生產和供給的刺激使整個經濟停滯不前,而且也有負造物主對人的恩典。過度消費和過分節儉,都不足取,可取的做法是“既不浪費,又不吝嗇,謹守中道”。
6.和諧群體理念
散居回族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是一種社會性存在,人必然要組成“哲瑪提”(群體),要組織一種公共生活,公共生活必須要有秩序,秩序的建立必須要有規則(法律、道德、習俗等),規則必須要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慈愛的基礎上。何以體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慈愛就是與人為善,以鄰為伴,以誠相待,公平相處,做到和善、和氣、和睦、和平、和諧。散居回族文化這一理念,不但有益于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而且也有利于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組織之間、市場主體之間平等協作、競爭共贏關系。
7.共存共生的生態保護理念
散居回族有著強烈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伊斯蘭文化認為,大自然中的所有景觀——秀美的山川、茂密的森林、成群的動物、豐沛的雨水、燦爛的群星、廣闊的海洋、藍藍的天空、飄動的云彩、潺潺的流水,以及由此而來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協調有序、生機盎然的宇宙大家庭。人類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人與自然相依為命,共存共榮,必須做到開發自然不濫用自然,世界才能繁榮昌盛,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廣大回族群眾普遍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不隨意殺生,對生物充滿愛心,對野外的飛禽走獸更是愛惜如一,形成了一種自然與生物和諧共存的理念,從而為保護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散居回族在經濟發展中弘揚優良文化創新民族文化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乏。只有具有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能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一個民族文化落后或有文化缺陷,經濟發展水平很難提高,即使獲得一時的增長,也難以為繼。散居回族經濟與文化是緊密相連的,不可分割的。散居回族應該在先進文化的導引下不斷發展壯大民族經濟,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弘揚散居回族優良傳統文化,創新民族文化。
(一)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支撐散居回族經濟快速發展
1.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支撐散居回族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石,是散居回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導引和精神支撐。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給散居回族群眾精神狀態、思想觀念帶來各種各樣的影響,迫切需要我們在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同時,堅持并吸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培育民族精神。這樣可以深化散居回族人民群眾對人生的理解,鼓勵他們對人生的創造性追求,培養他們對人生事業的崇高感及奮發進取的意志,使整個民族在經濟上獲得快速發展的同時,精神上也獲得提升。因此,散居回族必須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良美德和散居回族優秀傳統文化,建造各族人民群眾共有的精神家園。
2.弘揚回族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回族優秀傳統文化包含可持續發展理念,它要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共榮共生,可持續發展。當今社會,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科技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越來越快,文化要素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經濟活動之中,使經濟的發展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態。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和社會活動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技、信息和人才等文化因素,正在豐富和擴充著原有的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科技創新和人才素質的提高,經濟競爭越來越依賴于文化資源要素的競爭,社會財富越來越向擁有文化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聚集。現代社會,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日益融為一體,具有文化含量、文化品位、文化個性的產品,不僅可以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要,而且滿足人的精神文化需要。散居回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散居回族經濟發展和競爭的重要資源。民族文化成分越多,品位越高,經濟的競爭力就越強。
(二)創新民族文化,促進散居回族經濟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并不意味著人類文化發展也要“趨同化”和“一體化”,相反,在日益變小的世界里,人類更需要葆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價值取向的自主性,產生賦有時代內涵的現代民族文化。這是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基礎,也是保持各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培植歷史文化記憶的沃土。這需要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各民族文化優長的基礎上善于從偉大實踐中吸取養分,創新民族文化,促進民族經濟的發展。
1.在經濟發展實踐中整合文化資源,創新民族文化
首先,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改革開放30年來,生活在廣大農村的散居回族,不再拘泥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村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耕作方式、栽培技術不斷變革,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民的生活習俗和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這部分人的價值觀。其次,現代社會高度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手段整合和創新了民族文化?,F代社會高度發達的交通和通訊手段使任何一種文化想獨立封閉地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不可能,文化間的交流、沖突與融合,將豐富文化內涵,提升文化素養,并逐步整合為新的民族文化,這是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2.創新散居回族文化,提升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
散居回族勞動者是發展散居回族經濟、傳承和創新散居回族文化的主體,創新散居回族傳統文化,發展散居回族經濟關鍵是提升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
(1)散居回族勞動者經濟觀念發生了變化。首先是市場意識已上升為第一的意識。散居回族勞動者社會的創業,從經商到辦企業,首要考慮的是市場,樹立了強烈的市場觀念,以及與市場觀念相適應的競爭觀、開放觀、人才觀、效益觀,學會配置和利用不同的市場資源。其次,散居回族勞動者的理財的觀念也發生了質的飛躍。在吸收傳統的理財精華的基礎上,樹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的觀念,合理使用好手頭的資金,打理好自己錢財等觀念意識已深入現代散居回族企業家和經營者的腦海。再者,樹立了現代化大生產意識,追求專業化生產分工,追求精密生產技術,科技創新意識和品牌意識強烈。
(2)利用“打工”改變散居回族勞動者素質。“打工”,即農民到城市或鄉鎮企業從事非傳統農業的各種工作,是當代中國農村社區最普遍、最重要的社會現象之一,散居回族農村勞動者“打工”,是這一社會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這些散居回族勞動者一種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 “打工”影響和改變了當地的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
首先,“打工”生產方式改善了散居回族群眾的生活條件,促進了兩個文明的建設。農民外出打工,經濟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打工人員的收入主要用于小孩上學、家庭建房和消費。其次,“打工”生產方式,改變了散居回族勞動者的價值觀念,提高了人員素質。通過“打工”拉近了農村與現代生活的距離,都市的價值觀正在影響或逐漸取代農村傳統的價值觀,并且培養了一批具有市場意識,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散居回族勞動者外出打工的主要是青壯年,他們的價值觀決定農村價值觀的發展走向。受都市文明的影響,他們的許多觀念正在發生變化。打工人員適應了緊湊的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有了時間觀念。戀愛自由,婚姻自主,離婚自由的觀念逐漸被農村人所接受。進城打工人員的生育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子多福正逐漸被優生優育觀所代替?,F代的打工人員都比較重視子女的教育,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已深入一部分打工人員的心間。打工人員回家后,又用現代的生活、價值觀影響和改造傳統的生活和觀念。散居回族勞動者通過“打工”,開闊眼界、更新觀念、積累資金、掌握技術、學習經驗、結識朋友、開拓市場(門路),從而追求脫貧致富,這是“打工”之所以長盛不衰的動力和生命力所在。一些散居回族勞動者在打工過程中學習到了現代管理和經營的知識,了解了市場,接受了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則,提高了自身素質。通過打工經歷的磨練和積累,有些人自己創辦了企業,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