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時代,任何能夠吸引眼球的機會都可能被人操控,就連視真實為生命的新聞也不例外。近來,國內頻頻曝出新聞照片作假的消息,一些經過PS的照片不但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同時也引起新聞界的深刻反思。如果說真實是新聞生命所在的話,那么,照片作假,就如同用私欲的紗布遮掩了新聞的真實,蒙蔽了讀者的雙眼,其負面影響如同文字作假一樣,不僅讓公眾對新聞的公信力產生了懷疑,也成為新聞進入商業時代的一種象征:媒體如何在真實的前提下吸引公眾,贏得讀者,提高效益,是必須擺上日程的課題。
“作假”已成為2008年新聞界的關鍵詞。先后兩起“華南虎”影像作假事件,為這起新聞界的“作假”拉開了帷幕。被謔稱為“周老虎”的那組照片的拍攝者為一個地道的農民,與新聞界關聯不大,但后者則是媒體記者親身參與的有組織、有計劃的作假事件。此后,又爆出榮獲中央電視臺“影響2006”年度新聞圖片獎銅獎的攝影作品《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首屆華賽金獎攝影作品《廣場鴿接種禽流感疫苗》、中國新聞攝影“金鏡頭”獎入選作品《為什么不回家》等照片涉嫌作假的消息。一時間,新聞照片作假在公眾和媒體傳得沸沸揚揚,人們在指責記者的職業操守同時,普遍呼吁開展一場深入的“打假”活動,以維護新聞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新聞照片作假,其實不是什么新鮮事。綜觀近二十年來的世界新聞史我們就會發現,隨著攝影器材和照片處理技術的不斷更新,人們越來越容易在照片上動手腳,這就給照片作假提供了便利。而照片作假的手法也越來越多元,從最初的擺拍造假,到現在的PS處理,技術在提高拍攝技巧的同時,也在變相助長著作假者的欲望。近年來較知名的作假事件,是2003年4月1日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的英軍士兵和伊平民的照片。攝影記者布賴恩·瓦爾斯基把他拍攝的兩張照片互為補充,合為一體,以求更為逼真、更為戲劇化的視覺效果。作假被披露后,《洛杉磯時報》迅速刊登了更正和道歉聲明,并開除了布賴恩·瓦爾斯基。
如今,媒體的競爭已呈現出市場化、商業化的趨勢。進入市場,是媒體贏得行業競爭,爭取更多讀者的必由之路。隨著公眾接受信息的途徑日漸多元,媒體為爭奪讀者開展了愈發激烈的競賽。面對一份厚厚的報紙,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從頭閱讀到尾,瀏覽一下標題和圖片,掌握主要信息,就已經算是閱讀了。為吸引讀者,媒體越來越重視帶有強烈視覺沖擊的照片,一幅好的照片,就像一張報紙的靈魂,可以在瞬間吸引讀者的眼球,甚至引發轟動效應,進而刺激消費,贏得“新聞戰”的主動權。正因此,部分媒體對照片作假采取了默認的態度,以便讓那些經過修改的、視覺沖擊力更強的照片與公眾見面。這種惡性競爭,造成了照片作假的泛濫。可以說,商業的利益驅動是照片作假的直接動機。
沒有利益,是不可能作假的。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尤其是攝影記者,如果能在借助一幅好的照片在國際、國內的重大評獎中獲得殊榮,對于他而言,不僅是得到了專業的肯定,同時也會為個人利益帶來不可估量的“增值”效應。由此可以看出,作假者在作假的一瞬間,無不喪失了新聞應該遵循的基本道德底線。他們的急功近利,讓讀者損失了閱讀真實的權利。在他們看來,照片的修飾甚至粘貼,公眾是無法從技術層面窺見的,但他們忘了,為公眾提供經過篡改的事實,違背了新聞的真實原則,喪失了記者的基本操守。
傳媒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靠犧牲報紙的品位來追求發行量,贏得市場是注定要失敗的。商業的競爭必須建立在有序、規范和誠信的前提下。對于媒體來說,發展的良性循環是“好新聞-廣泛的讀者-高發行量-高廣告收入-媒體雄厚的資金-高報酬高收入-好新聞”;當假新聞盛行于媒體時,則會導致惡性循環,即“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下降-讀者減少-發行量減少-廣告收入下降-媒體資金不足-低報酬低收入-新聞倫理的更加忽視-假新聞”。可以說,愈是進入商業時代,愈是面對激烈的商業競爭,愈要用更加審慎的態度面對市場和讀者。
市場行為需要用完善的體制機制來規范。近年來,主管部門和媒體采取了有力措施防止和嚴厲處理假新聞。從制度層面看,國內主流媒體防止假新聞已經走向制度化、規則化。這也是媒體進入市場必須要的一條路。但是,對制造假新聞的處罰機制以及假新聞出現后的應對機制尚不完善,致使部分記者有恃無恐,假新聞出現后當事人也得不到應有懲戒。因此,必須從約束、監督、懲罰等各個環節入手,建立完善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杜絕假新聞的出現。
商業社會中,運行完善的企業都擁有一套成熟的應對危機措施。在處理假照片事件時,媒體應借鑒這些措施,從而最大程度地挽回品牌的負面影響,實現“危機公關”。在藏羚羊假照事件的處理上,當事人所在的報社做出了三項決定:全面整頓新聞隊伍,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操守教育:退回在中央電視臺獲得的獎杯和證書:對當事人給予解聘處理,并取消所獲榮譽稱號。這是目前國內假新聞事件處理的范本。但建立完善應急處理體系,似乎更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