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8歲進入雕刻廠,王兆德已經在這個事業上做了五十多年。玉雕,對他來說,確實可稱得上是一項事業。因為這么多年來,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創作和努力,硬是將這個祖傳的謀生手段變成了自己一生的愛好,一項獨具魅力的藝術。
萊州玉石質樸通靈、溫潤凝膩、具天地之氣。說起這種萊州的\"寶石\",王兆德顯得很興奮:“萊州的石頭有很多,有綠色的凍石,有白色的滑石,有黃色的熙子石,還有巧色石、毛公石、雞肝石等。”
這樣看來,這項工藝其實該叫“石雕”,只是這些顏色質地各異的石頭,因為看起來溫潤如凝脂,所以歷來被稱作“萊州玉”,“玉雕”也便由此而來。
萊州玉雕有據可考的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年前的漢代,歷來受到了達官貴族和文人雅士的喜好和收藏,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王兆德介紹說,萊州的傳統玉雕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人物、動物和瓜果。近幾年來,萊州的玉雕又融入了一些抽象的現代理念,涌現出了一批抽象意識的雕刻品。
“這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村里的人都會,因為以前大家都是靠這個吃飯。”從18歲進入雕刻廠,王兆德已經在這個事業上做了五十多年。玉雕,對他來說,確實可稱得上是一項事業。因為這么多年來,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創作和努力,硬是將這個祖傳的謀生手段變成了自己一生的愛好,一項獨具魅力的藝術。
王兆德介紹說,自己祖父母的那一代,說是玉雕,其實手藝很簡單,甚至根本談不上手藝,做出來的東西方言里叫“滑石猴”;到了父親那一代,開始雕刻簡單的小動物,馬啊,老虎之類的,王兆德的父親還曾專門去石雕之鄉——浙江青田學習石雕技術,回來之后開始雕刻人物,這對于萊州玉雕是個很大的發展。
到了王兆德手里,玉雕又變了樣,超越了小動物的范圍,山水、風景、人物、動物,各種主題應有盡有。而他帶的徒弟,據他坦言,已經將近一百個。以前他還專門辦過學習班,培養新人。后來,王兆德又創辦了萊州市萊玉雕刻藝術研究所,這是一所集玉雕藝術整理研究、設計開發于一體的綜合科研機構。
到現在,雖然大小獎項已經拿了不少,研究所也辦得紅紅火火,可是對于萊玉雕刻,王兆德的熱情依然不減當年。
桌上擺著一件高約90cm、寬約50cm的玉雕作品,王兆德介紹說,刻好需要半年時間。這不僅需要做手工活,還需要腦筋活絡,想象傳神。因為山上采來的天然石頭形狀各異,顏色有別,該刻成什么樣的作品,沒有現成的模板提供參考,這是需要雕刻者自己去想象和創意的。
如今,王兆德的兒子也辭掉了穩定的工作,跟隨父親做起玉雕事業,并且做得有模有樣。爺倆兒這次結伴來參加文博會,可謂收獲頗豐。王兆德當選“山東省民間手工藝制作大師”稱號,兒子王世洲創作的“萊州玉雕系列——風雨荷蟹(和諧)”獲第六屆山東省旅游商品創新設計大賽金獎,風頭絲毫不遜父親。
記者留意到一個名叫《大展宏圖》的作品,作者正是王兆德。該作品的石料是萊州的浮游石,選材于秦始皇東游。背景以綠色凍石為襯托設計了氣勢宏大的萬里長城,前景則以秦始皇東游為線索,秦始皇一馬當先,走在隊伍的前列,體現了秦始皇急于東游、尋找仙藥的急切心理。跟隨在他后面的是浩浩蕩蕩的大隊伍,每個士兵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活現,有騎馬打旗的,有步行扛槍的,每個人物都雕刻得生龍活現。后來得知,該作品曾獲中國石都杯雕塑大賽二等獎。
王兆德,生于1942年,中國工藝美術家學會會員,工藝美術大師。他所雕刻的《蟹籃》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二龍戲珠》獲全國石雕行業優秀作品獎,《凍石蟹籠》獲山東省旅游產品優秀獎。他制作的《飽飲山泉》獲首屆\"石都杯\"雕塑藝術大賽特等獎。2006年,王兆德牽頭創辦了萊州萊玉雕刻藝術研究所,為弘揚萊州的雕刻藝術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