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振奮的數字:在連續4年保持超過10%的高速增長的基礎上,2007年全年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增幅高達31%。現在,增長講“又好又快”,我想,這大概就是“又好又快”吧。
財政收入超過5萬億元,有何意味呢?這個數字比2006年多出1.2萬億元,換算一下,財政收入增長幅度超過了30%。這就是說,財政收入增速幾乎是GDP增速的3倍。這難道不是可喜的現象嗎?經濟運行的質量、稅收監管的力度盡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錢到了財政的口袋,“用之于民”有了保證,太可喜了。
不過,財政支出也未必都是“用之于民”的。例如政府采購比市場價格高出20%,這是財政的口袋里掏出來的,公款吃喝、公款用車、公款出國等費用,也是財政的口袋里拿出來的。財政的錢多了,但愿不正當支出不會跟著水漲船高。
我聽說,有的地方財政支出的預算是按上年度使用情況而定。例如一個單位,上年度財政撥款有多少,如果用不完,下年度財政撥款要減少,如果不夠,下年度撥款要增加。增增減減本是自然,可是這種只看用不用得完,不看用在什么地方的搞法,不把人弄得大手大腳才怪,除非碰到了天使。
5萬億元財政收入,是一個什么概念?
我一看大數字就頭暈,算了半天,如果全國有10億就業人口,也相當于每個就業人口貢獻了5000元的財政收入。但我們有10億人在就業嗎?所以每個就業人口平均貢獻的財政收入還要更高。而每個就業人口可以獲得多少收入呢?去年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為2.1萬元,日均工資為83.66元。這是人們的財政貢獻與其所獲得的收入之間的比較。請注意,全年職工平均工資水平,要遠遠高于全國民眾的平均收入水平,很多人沒有獲得就業機會,很多人不在勞動年齡,還有很多人雖然在勞動,但收入水平是很低的,這些人大量分布在農村。如果我們以人口總數來計算,如果全國人口為13億,相當于每個人貢獻了3846元的財政收入,一個三口之家分攤到的財政貢獻會是11538元。這真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數字,要知道,多少個家庭全年的收入達不到這個數,多少個家庭還在貧困乃至赤貧的程度。是的,農村義務教育學雜費減免了,農業稅減免了,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農業等方面的財政支出都在增加。但請想一想,相比于人均3846元的財政貢獻,人們在財政收入的“蛋糕分配”中獲得的部分又是多少元?我沒有數據,也不知誰有。
我們已經步入中等收入水平國家行列,這是按人均GDP算的。如果按照財政收入來算,中國已經把GDP超過1倍的日本遠遠甩在了后面,同樣數值的GDP,我們產生的財政收入至少是高收入國家日本的兩倍,應該更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了。不過,我們的稅負水平據說還是低的,稅負高不高且不管,我想各種收費肯定也貢獻于財政收入的增長很多。不過,前不久重慶為每瓶低10元錢的食油踩死了人,新華社2007年12月5日發自廣東的報道稱“政府錢袋鼓了,百姓荷包沒跟上”,財稅專家表示居民的實際收入下降。這是財政收入增三成的生活背景。政府錢袋好鼓,百姓荷包豈是你想跟就跟得上的?財政收入大增,有人說應該藏富于民。我想,有富可藏的富民總是有的,畢竟富民政策也進行了好多年了,但5萬億元財政收入有了,無富可藏的民還是不少。
(摘自《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