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富豪榜”成為了2008年的第一張財富榜單。富豪校友的數量能否反映學校的價值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設問,而爭論之外也有共識:校友是商業社會最重要的外部資源。
校友聯合創業的例子在中國尤其多。正因為校友資源的稀缺和不公開,現在各種成人進修課程紛紛出爐,對于創業者來說,它是最重要的外部資源。嚴格來說,“中國高校富豪榜”并不是一個通過深入調研后才形成的榜單,發榜機構中國校友會網雖然專門為此成立了課題組,但實際進行的工作并不復雜:翻閱2003~2007年的福布斯富豪榜、胡潤百富榜,以及大大小小的雜志所堆砌的各種財富榜單,再把上榜人的求學情況搜索一遍,打幾個電話核實,然后就能發榜。
課題組的成員、云南師范大學的教師馮用軍也感覺造榜的過程輕松得“不像在造榜”,他堅持認為:“我們只是給已經有的榜單填充了一點細節?!痹谒磥恚习竦母缓牢幢貢谝?,但對于上榜高校以及有深造計劃的準富豪來說,這個榜單意義重大,可以帶動新一輪的價值產出。
富豪的馬太效應
在“高校富豪榜”上排第一的是北京大學,它先后產出了李彥宏、俞敏洪、閻焱、王志東、黃怒波等27名登上高校富豪榜的校友,比排名第二的復旦大學足足多出10名。在復旦的17名富豪校友中,最負盛名的是陳天橋、梁信軍和郭廣昌。馮用軍認為篩選標準還是太苛刻了一點,目前的高校富豪榜里,只承認上過福布斯和胡潤榜的人,如果再把形形色色的小富豪和榜單之外的隱形富豪統計一次,榜單會更好看?!暗词故沁@樣,進入前十名的高校也會很高興?!?/p>
馮用軍解釋說,很多高考生和研究生在填寫志愿的時候,會把學校的富豪生產力看成一個信得過的參照指標,學校的生源選擇會由此變得更廣,“反過來也一樣,上榜的富豪可以從母校招聘自己需要的人,給母校解決就業問題,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平白就多出了一個進入大企業的機會,也有可能因為校友關系,他在企業會獲得比別人更多的發展機會?!彼嘈旁诖髮W生價值取向已經日趨商業化的時候,富豪校友所能帶來的便利在學校而言是最好的招生廣告,在學生看來,則是日后進入社會的一個更高起步點。
中南大學的教授蔡言厚是“高校富豪榜”的牽頭人,也是課題組的負責人,他認為自己最初成立課題組造榜的時候并沒有太多想法,“只是想看看中國到底有多少富人是上過大學的”,但真正開始以后,他發現榜上的兩個主體——富豪和學校之間的關系讓他更感興趣,因為在他自己的學校里,很多硬件設備就是由畢業后的富豪校友捐獻的。他曾經給馮用軍做過一個比喻:富豪和母校的關系是一條雙向流通的價值生產線,彼此可以各取所需,直白一點就是學校要錢,富豪要人。“目前很多學校的硬件設施都不是單純地靠國家撥款和自己的賬戶解決的,相當一部分都是靠富豪校友的捐助,每到校慶的時候,肯定有人排隊捐錢?!背酥猓摵辖嶒炇?,成立各種助學基金、科研基金也是富豪對母校的一種投入方式,而這種投入通常都期待回報?!皩W校必須把最好的學生和科研成果送給企業。”蔡言厚說。
夾在富豪和學校之間還有準富豪,馮用軍把他們稱為“有錢,但沒有好的知識背景,沒上過名牌大學,這類人要想進修就會選上榜的學校,可以擴大人際網絡和社會網絡,認識比自己高級的富豪”。在他看來,這是一種馬太效應,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和學校向往成為榜單上的一分子。
校友的資源功能
在北京大學產出的富豪名單中,李彥宏排第一名。但熟悉百度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名“最奶油的CEO”和北大的關系并不僅限于此——百度的另一名創始人徐勇,同樣出自北大,百度的員工中,30%畢業于北大,他們當中有技術副總裁劉建國、高級科學家洪濤。事實上,百度創立之初,所有員工盡數是來自北大的老師和學生,甚至連創業場所都是北大資源樓。公司做大后,連續兩次搬家,但搬來搬去還是搬在北大對面。李彥宏解釋說,這是為了“更多、更好的技術合作”。
另一個IT業的明星企業騰訊公司同樣由深圳大學的校友馬化騰、張志東和陳一丹聯合創辦,陳一丹曾經說過:“校友創業有好處,受過的教育都差不多,學校教育我們要心態平和,后來我們幾個在這點上還真的一致。”高榜富豪榜公布之后,騰訊公司的獨立董事、TCL老總李東生也被網民搜索了一番,有好事者在網上搜出李東生1982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而張志東深大畢業后,曾經進入華南理工大學深造,在1996年獲得碩士學位,同樣是校友。
蔡言厚認為,學生帶著功利目的走進學校,在商業社會再正常不過?!巴瑢W之間因為接觸比較密切,彼此比較了解,又不存在利害沖突,所以友誼一般都較可靠。對于創業者來說,校友是值得珍惜的最重要的外部資源之一。南存輝和胡成中也是小學和中學時的同學,后來合伙創業,企業做大后才分了家。這種校友聯合創業的例子在中國尤其多。”
馮用軍的看法比蔡言厚更加直接,他認為所有的校友會到最后都會變成一個商業聯絡的組織,“很多高校的校友會都只對內部開放,還要審批校友資格,必須是碩士、博士、名譽教授才能獲得進入校友會的權利。說白了,大家只想找夠分量的人做校友,方便以后辦事。”也正因為校友資源的稀缺和不公開,現在各種成人進修課程紛紛出爐,企業家班、金融家班尤為吃香,馮用軍認為花錢就讀的人都心知肚明:只需要20萬報名費,就可以認識一個班的朋友,這筆錢放在社會上,也許還買不到一條人脈。
校友會的商業開發
蔡言厚認為,富豪校友的多少反映的是學校的價值,“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最終要由它的產品——畢業校友來反映”。而他的遺憾是,和品質還過得去的校友相比,中國沒有拿得出手的校友會。
“校友關系網在美國很重要,哈佛、耶魯等校友會都有求職網絡,能幫助本校畢業生通過校友關系找到工作。特別是一些校友比較集中的行業。比如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許多校友都在華爾街的大公司工作。通過校友介紹,到華爾街找工作就容易得多?!瘪T用軍說。事實上,美國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中,校友捐款是主要途徑之一,耶魯大學在1890年率先創設了第一個校友基金,2006年哈佛大學累計獲捐累計292億美元,校友捐贈率約50%;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捐款就占經費的28%。馮用軍認為目前的中國高校也面臨同樣的情形,雖然都是公辦,但校友捐款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的重要辦學資源,問題是“大家都各玩各的,沒有一個有效的協會來管理”。
“名校的校友會對美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影響不能低估。哈佛俱樂部、耶魯俱樂部等機構,它們并不是一個小圈子的互助團體,還經常舉辦各種討論會、演講會,和政府官員聯誼,實際上起到智庫的作用。”在蔡言厚看來,中國的校友會還只停留在最基本的互助層面,進一步的功能開發和商業開發,在目前看來都是遙遙無期的事。
(摘自《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