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我們可能都聽過,叫做“誰吃誰付錢”。
讓我們來想一想,為什么會有“誰吃誰付錢”這句話?這句話有沒有作用?誰來說這句話?這句話說給誰聽?
“誰吃誰付錢”這句話變為公共領域常用語,可能也只有20年,惜其不武,迅速敗落,現在連小孩子也知道,有些飯絕對是無須個人付錢的,不吃白不吃。在一些公宴上經常見到被家長帶出來見世面的小學生,有模有樣地和大人碰杯,這些孩子熟悉很多菜名。我國的公款吃喝后繼有人。
看教育家呂型偉的回憶錄,第四卷中有件事很有意思。這事發生時并不好玩,現在看,很好玩。1963年,教育部長楊秀峰到上海主持一次名校座談會并考察工作。會議結束時,市委分管教育的楊西光提出宴請部長一次,菜肴很平常,也沒花多少錢,楊西光要當時教育局處長呂型偉先付錢,再到教育局報銷。可是呂型偉在局財務處碰了釘子。會計張琪不讓報銷,呂型偉說是市委書記說的,會計說:“誰請客誰出錢。”局長也勸道,就報銷了吧,但會計就是不同意。呂型偉只得報告楊西光。楊西光為難地問:“那怎么辦?”最后呂型偉想出,還是請參加宴會的上海同志分攤,于是一家家地跑,把錢收回來。如今的干部即使有想象力,也難猜出當年的結果。
我不憚照抄呂型偉的回憶錄,是覺得很有意思,之所以覺得有意思,是想到當年教育局有呂型偉那樣的處長,機關里竟有張琪那樣的會計,一個大城市有楊西光那樣的領導干部。
這件事換到今日會是什么樣的結果?區區一頓飯,何足道哉,請部長全家吃上三年五年的飯錢也是拿得出的。如果分管文教的市委書記請教育部長吃頓飯,愿意巴結掏錢的單位多的是,輪不到楊西光那種級別的干部犯難,根本不可能需要市委書記關照到哪里去報銷,也不會讓一個處長墊錢,更不會有一個會計說不準報銷!如果有那樣的會計,休說領導同志要讓他卷鋪蓋滾蛋,廣大群眾也饒不了他的。信不信?有個會計說過,他不肯做假賬,不同意違規發“烤火費”,結果不但領導干部恨他,全單位的廣大職工群眾都為那200元的“烤火費”罵他,詛咒他“出門就被車撞”。這個社會,民風崩壞,多是從官員疏于自律開始的。是法大于權還是權大于法?是制度管人還是人管制度?全是政治常識啊!可惜的是為一己之私就能讓綱紀崩壞。
想當年,楊西光大名,全國知道,呂型偉也是上海教育界聞人,只是其時想報銷一餐飯錢,仍然要服從規則;被一個做具體工作的會計拒絕,就規規矩矩地掏口袋。有教師說,別說是部長,就是我們教師想讓市委書記公款請三天,恐怕也未必是難事。確有某市委書記請他們狠吃一頓,當然是公款。原因也簡單:書記公子在這個班。這樣的事那個年代的人敢想嗎?楊西光會做嗎?
我們再來說說那位會計。呂型偉的書上說,她是位很和氣的人,不久前還見到她云云。作者同時感慨:現在到哪里去找那樣的會計?我想還是有的,中國可能不多,但這個世界上有的是。
(摘自《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