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聯想集團創始人
[影響范圍]中國商界的精神領袖和道德標準,中國電腦產業的開創者,中國本土投資領域的探索者,以及一系列樸素中國式管理智慧的總結者。
[饑餓的記憶]當時的饑餓是長年累月的吃不飽,那種耗干了的感覺。但最深刻的記憶是我有兩次被撐著過。我在“西軍電”念書的時候,算是參軍了,第一次過八一建軍節,食堂說“今天的飯隨便吃”,抱著臉盆把飯、菜吃完,這個人就撐著了,感覺比餓著還難受,兩個眼睛冒金星、頭皮發緊、出冷汗,一直到十一二點鐘才慢慢的緩解過來。
[動力與風險]中國電腦產業主要的發展動力首先是經濟發展、市場的需要,另外就是政府的支持。在20世紀后期,最大的推動力其實就發生在IT領域。挑戰是,中國的電腦產業過去主要得益于市場需求量大,在技術底蘊上還是不夠,未來電腦本身的模式有突破的話,現在的標準就會被推翻。
[決定時刻]1994年左右,中國電腦產業面臨外國品牌很大的挑戰——國外電腦的性能、質量都要好得多——如果那時我們不奮起變革;國外電腦就會長期保持高價格,這就會影響各行各業的發展。現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電腦國,真是中國企業自己一步二步做上來的。從這個角度上講,聯想還是有一定功績的。
[民族品牌]1994年前后聯想能夠變革,首先還是因為有這個志氣。當時我們的確非常困難,如果選擇合資或被并購,也是順理成章的。我也用過激將法,說要不合資或被并購算了,大家都會問:這行嗎?畢竟如果戰略性行業中都沒有民族品牌,中國老百姓的自尊心也受不了。然后我們開始認真分析到底問題出在哪兒:成本那么高,正常嗎?當然,聯想多年來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積累,如果企業本身不好,再有志氣也是沒用的。
[手機產業可以借鑒什么?]我覺得還是管理基礎的問題。首先必須能制定出正確的戰略,就像設定一個一萬公里以外的目標,然后你還必須能把它分成一百公里一段,每一段選一條最合適的路線。現在國內的手機產業可能是太隨形勢所左右,目標本身不夠堅定,而且實行目標的每個步驟本身又可能都不一定很合適。
比如說在手機業,最后競爭的應該是研發,就是科技。目前手機業還沒有形成一個PC業“操作系統+CPU”式的統治者,就要問問自己,還有多大空間是可以讓我們做的?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實力是非常雄厚的,如果中國的手機公司能夠和運營商一起來考慮手機業的發展,做比較實事求是又有一定高度的計劃,外國手機打不過我們。光靠形式花哨,或者純粹靠銷售,甚至山寨機,都不是長遠之計。
[柳氏管理智慧]我的眾多管理理論里,未來最重要的還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這管理三要素。這是企業管理最根本的東西。三要素里面,“帶隊伍”又分成核心價值觀和方法論。“拐大彎”、“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化”、“退出畫面看畫”都在方法論的部分里。

[國際化整合]海外并購之后,要想影響管理層,其實還是影響他們對長遠目標的追求。能養成這種心態還是很困難的,這是跟企業文化有關系的。普通人很容易去追求短期業績,股價上揚,大家收入都提高。所有人能不能像你一樣考慮問題,是個需要做很多工作的事情。
國際化應該是優秀企業文化的結合,這是非常困難的。你必須讓西方人了解到,中國企業有能讓他們學習的新東西。
[投資觀]我希望聯想控股下面的投資公司投的企業,都像巴菲特說的那樣,是基本面真正扎實的企業。如果能做到這點,我們就等于為中國創造了“成為巴菲特”的機會——你想投資好企業?看看我們做過的。當然,那時候我們也應該有很好的收益了。
[如何看待危機]這輪經濟危機嚴重到什么程度,到底是“哈爾濱的冬天”、“莫斯科的冬天”,還是“北極的冬天”,到現在都沒有看明白。而冬天到底對中國經濟是什么滋味,誰也沒有感受過。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一直順著往上走的,遇到一些小的波折,由于自身的潛力太大,一帶就過去了。今天潛力本身已經不那么突出了,反而問題比較突出,這種情況下,政府的政策和國際環境就變得特別重要。
[創新的距離]在我的定義里,創新是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并不斷把這個目標提高,還要選擇最合適的道路去實踐,不去管這條路以前有沒有人走過。創新的基礎還是要求實,不是為了花架子,不是為了說給人家聽,這些問題不解決,把創新當成時髦的口號,反而就很難做到。
采訪整理 本刊記者 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