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影響范圍]在碩果僅存的中國軟件業,53歲的劉積仁創立和領導的東軟集團是勇氣、堅忍和贏的最好證明。與出身草莽的眾多民營企業家和在1992年前后下海的前政府官員們不同,由大學教授轉型的劉積仁至今仍懷有深深的教育情結,東軟集團不僅是本土最大的軟件與IT解決方案公司,更堪稱是中國最大的軟件人才培養機構,這反映了劉始終如一的思維路徑:商業競爭力的根本來源仍是人的競爭力。
[學習]經濟危機為我們上了一堂課。我突然感覺到世界變得全球化之后是這么脆弱:貌似很強大的公司會突然間“暴病”而死。我最近在思考,企業要學會過最困難的生活,那才是你最核心的競爭能力。在這種磨難的過程中,有很多企業雖然久病不愈,但是它就不死。比如很多日本企業就是這樣磨練了它們的生存本領:注意細節和關注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真得要學習這個功夫。
所謂的“久病”并不是說它真有病,而是跟那些冒進的企業相比,它在資本市場的股價不高,贏利水平也不高,顯得不活躍。但仔細研究發現,這樣的企業往往現金流很好,客戶的滿意度很高,客戶也很忠誠。
[行動]如果發生問題再決定怎么行動,那就太晚了。需要很早就制定戰略:第一,企業要始終明白,生存的關鍵在于你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在為客戶創造價值,并清晰知道在創造什么樣的價值。第二,一個安全的價值鏈結構,和上下游一起打造健康的生態系統。第三,不要賭運氣,而是注重發展核心競爭力,這不一定是偉大的競爭能力,但當你在某一個方面的能力變成企業很基本的能力時,這反而會很偉大。比如在軟件開發方面的準時交付能力、質量保證能力、讓客戶滿意的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之前沒有人覺得這些能力偉大,但在經濟衰退時就變得很重要。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結盟比過去更容易了。我們要做一個“喜歡危機”的行業,就像是在洪水來臨的時候賣救生圈的行業。能跟別人形成聯盟是因為你有價值,這是形成聯盟的基礎。
[增長機會]在未來10年中,中國制造業應該向更高附加值、更有競爭能力的方向進軍,它需要注入更多的技術和服務,這將帶來中國服務業的巨大機會,從事這些行業的人員結構也將發生很大變化。事實上,人力資源的發展,是下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未來30年間,中國將在世界舞臺上表現出更多的自己的尊嚴、經濟實力和角色,也將導致世界從現在的單極變成多元化。
[趨勢]就軟件行業而言,全球合作是大趨勢。同時,亞洲新興國家會成為這個行業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人才的融合會導致一個新格局的根本變化,這意味著當IBM這樣的大公司在不斷地將它員工的50%、60%變成亞洲人的時候,中國企業也在不斷地把它的20%、30%變成外國員工。
[創新]企業發展的模式其實是十分多樣化的。企業在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創新,如果和別人采取同樣行動,你將總是配角,只是舞臺上的伴舞者。要善于根據自己的資源和結構來制定策略,不要盲目地跟著別人做決策,否則會很危險。
采訪整理 本刊記者 岳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