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
[影響范圍]作為華爾街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史蒂芬·羅奇在過去數年中一直以對全球經濟持悲觀態度而聞名。但是這位摩根士丹利公司的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主席卻始終對中國經濟抱以樂觀態度,由于其多次預見了行業內的最新變化和發展趨勢,羅奇也因此成為中國投資銀行業僅僅十幾年的歷史中的符號性人物:意見領袖。
[大場面]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我一生中見證的最令人激動的經濟發展歷程。30年很短,但就是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一個擁有眾多人口的大國竟然從崩潰的邊緣發展成越來越有活力、越來越有前景的經濟體。當然,徹底完成轉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不過在我看來,改革開放的第二個30年,就算不會比第一個30年更加激動人心,也不會遜色。
[機會]我覺得大力發展個人消費領域將是中國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致力于國內市場,生產各種滿足個人消費者需求的家庭用品、電器以及提供各種服務。
若將這種商業機會變為現實,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戰略仍舊是創造更平衡的資源配置、擺脫對出口的過度依賴,進一步推動國內消費市場的發展。中國未來發展動力是更加關注于“質”的提高,而非“量”的增加。在未來30年里,中國不可能一直保持兩位數的經濟增長。如果兩位數的增長保持那么長時間,勢必會引發一些負面作用:環境惡化、污染、產品質量、周期性的泡沫都會更加頻繁地發生,并且很有可能危害到經濟的穩定。所以,適度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注重質的提高將會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提供堅實的、持久的動力。比如可替代能源等等,這些行業都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亮點。
[潛在風險]我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擔憂是:中國經濟結構仍舊不平衡,過分依賴出口,而且這個狀況目前還沒有得到改變。這種現狀持續得越久,中國的經濟發展就越會被過分的高增長速度和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控制的因素所推動。這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而且長久下去會偏離可持續發展、讓廣大中國公民分享社會進步果實的大方向。要改變這種狀況,_定要重視國內的需求——不是政府的需求,而是個人消費者的需求。中國、美國、所有經濟體都應該學會避免走極端。
[深化金融改革]自從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些人認為中國的金融改革仿佛失去了原有的動力。但是我希望眼前的這場危機不會切斷中國計劃中的金融改革之路,抑或使它偏離原有的方向。對于中國來說,需要做的就是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監管、創造更多的風險控制手段和工具。如果中國能做到這一點,那么金融業發展的前景是美好的。這個美好的發展目標應該是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本配置方式,這也是中國非常需要的。如果金融衍生品能夠被正確地運用,那么它將是金融業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對30年后商界人士的建議]如果30年后,一個想從事商業的年輕人站在我面前,我會奉勸他,若想在中國商界取得成功,你需要擁有越來越先進的技術、提供越來越成熟的產品和服務,學會面對范圍越來越廣的、以質的增長為核心的經濟趨勢,注重人力資本的投入,并且注重環境保護。
采訪整理體 本刊記者 王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