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集團中國總代表
[影響范圍]1970年代,這家日本的傳統制造企業敢為天下先,成為第一家駐京日本制造企業。不過直到11年后成立福州日立工廠,其多元化的業務才找到進入中國的直接平臺。作為順應改革開放潮流開展中國業務的第一批日本公司,“日立彩色電視機”的電視廣告成為中國人對1980年代的深刻記憶。30年前初來中國的長野晄光在2005年成為日立中國的總代表,他間歇地見證了日立在中國的發展。如今,日立在中國的業務已超越電子消費品,而向電力及工業設備、城市交通、信息通信、醫療、汽車、零部件等多方面延伸。12月2日在武漢舉行的“日立展2008”,傳遞出日立中國的未來戰略——深入中西部市場。貫穿會展的“環保”主題,將成為日立未來幾年在中國的重要增長點。
[值得銘記]30年前第一次海外出差,目的地就是中國。當飛機降落在上海虹橋機場的時候,覺得天空的星星特別亮。從機場出來,一路很少亮光,感覺和日本很不一樣。當時上海市民的交通還以自行車為主,我住在老錦江賓館,到日立所在的上海大廈上班,每天需要步行一個鐘頭。不是我愛鍛煉,也是因為公交不方便,如果麻煩酒店幫忙叫出租車,等車子叫來也要半個鐘頭。這樣一算,還不如我走路快呢。
[工作與時日]日本各個企業都帶著很高的期望進入了中國市場,不光是大型公司,還有中小企業。在日立發源地的工廠門楣上,有一句用日語古語寫成的話:在工作里面植入靈魂。內心的精神可以反映到產品當中。
每個企業在中國成長都有各自的原因,不過技術是根本,這在未來30年是不會改變的。而且,還會把在中國做的技術應用于全球市場。此外,還有一個方面需要積極加強,就是“本土化”,通過人才的本土化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的了解。
[政治生意]我關心中國的整體發展趨勢。這也涉及到日立中國下一步的增長點。2006年中國政府高調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這意味著,擁有4億人口的中西部六省,在先進制造業的打造、老工業基地的改造、資源型城市的轉型、交通設施的改善以及生態環境的治理,都存在巨大的發展需求。
自1970年代日立在中國開展業務以來,最早拓展的市場基本都在沿海地區。截至2007年,日立在長江三角洲的銷售額占整體的52%,卻在占中國GDP32%的中西部的銷售額只有15%。所以,到中西部拓展,既有利于日立在華事業的整體提升,也符合中國的政策精神。
[綠色事業]今天的中國正在以極快的速度發展,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使用越來越多的能源,從而造成越來越大的環境負荷。就節能環保事業的推廣而言,我認為有兩個挑戰。第一是“意識”的問題——能夠認識到節能環保的重要性,這是基礎。第二是體制或者說是系統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節能環保的同題,就需要整合政策、資金、產品、技術、服務甚至教育等各個方面,打造完整的推廣體系。
[GDP的未來動力]如果說過去30年中國已經在社會基礎設施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未來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會拉動GDP增長,并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加入節能環保因素,環境的重要性,使得未來的發展一定是在確保環境不被破壞或是最小破壞的前提下進行的;第二,是中國即將著手的基礎建設,包括最近出臺的許多農村政策,會越來越抹平各地的差異化。
采訪整理 本刊記者 程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