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建筑師事務所總裁
[影響范圍]貝建中的父親,全球知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曾為北京的規劃給出關鍵性建議。而今,美國貝氏建筑師事務所試圖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求平衡,父子三人共同創作的蘇州博物館已成為這方面的范例。在這個最大的行業命題下,貝氏父子以其實踐派的作風為現代建筑業延續繼往開來的精神傳承。
[最近的紀錄]今年8月,中國駐美大使館也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使館區開館。這座刷新了駐美外國使館規模紀錄的法國石灰石建筑,表面看來色澤淡雅,與周邊傳統的建筑風格甚為協調,但卻在細節上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筑理念及貝氏父子印記。作為第一個由國際建筑設計師設計的中國大使館,景觀設計成為重要的組成,例如,辦公樓中部的庭園增添了東方式的寧靜與安全感。而在貝聿銘的力主下,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紫氣東來》成為鎮館之寶,凸顯貝氏融合現代與傳統、西方與中國的努力。
[責任]中國近年的建筑發展是可喜的。特別是在奧運前夕,中國建成了眾多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地標性建筑。總體來說,北京城市的規劃還是比較好的。當然有些新建筑可能在設計上對與周邊的協調考慮得少了些,開發商和建筑師過多地考慮了建筑自身的“吸引力”。另外,城市發展也造成了對于許多歷史建筑、胡同的毀壞,這是非常可惜的。以城市規劃為依據,致力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建筑是設計師的責任。
[理想城市]未來中國的城市發展應該更多地與城市本身的人文歷史相結合。中國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其特性,這也是城市設計和發展的素材和機會所在。記得三十多年前我首次來到中國,雖然當時現代化發展尚未開始,但我見到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古老城市。近年的發展對古城的保護有一些破壞,而且新的城市規劃造就了更多相像的城市。中國城市機理的豐富度不亞于歐美城市,我希望更多的建筑師能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制定更多適合當地城市發展的策略和法規。
[蘇州]蘇州博物館的設計最重要的部分便是做好傳統與發展之間的平衡。盲目地仿古并非答案所在,譬如屋頂如果采用傳統的青瓦,不僅不能滿足現代建筑的功能需求,而且也與現代建筑的形態所不符。新舊結合的發展手法在中國其它古城也可嘗試。古城中的新建筑,“根”應該是老的,而“芽”則應是新的。
[美國經驗]美國與中國相比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對于舊城的保護雖然曾經走了彎路,近年來美國的許多城市根據自己的特點制訂了相當詳細的法規,并嚴格加以執行。另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許多城市都曾向邊緣發展,而市中心變得頹廢,這一現象在近期已有所改變,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心被重新發展、利用,城市中心注入了工作、娛樂、家居等綜合功能。這也許是值得中國設計師們借鑒的。
[綠色]現代科技的發展帶動了“綠色”建筑的發展。從目前的國際能源危機來看,“綠色”建筑已不是一種時尚或是式樣,而是一種需求。作為建筑師,我們必須更多去考慮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通過相應的設計手法、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建筑師應該能夠設計出更多對自然環境負責的建筑,并能以此節約更多的能源。
[寄語]中國建筑師在國際上雖已嶄露頭角,但需要走的路還很長。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青年建筑師潛心研究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之路。中國的文化是古老而深奧的,需要更多的學者加以研究,并將其發展。年輕建筑師與西方的同行互相交流固然重要,但懂得自己的文化是第一步。研究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飛速發展的當今中國并不容易。另外,建筑師的成長也是個漫長的過程,練就扎實的基本功非常重要,成功之路不能急躁。
中國有很大的建筑市場和規劃市場,而能夠真正理解精通中國文化的中國建筑師、規劃師將是主宰這一市場的最佳人選,并從此走向世界。
[摩天大樓]對于摩天高樓的發展我并沒有反對意見,但我認為應該更趨人性化。同時,高樓的發展應與城市的整體規劃相協調。近代城市發展的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只有寫字樓大廈而沒有人居的城市并不是理想的城市。同時,高樓的設計也應與城市的形態相適應。綜觀高樓大廈的發展史,它們的誕生與城市密度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相關。并不是所有的中國城市都適合建造高樓大廈,后者也不應成為中小城市提升城市地位的標志物。
采訪整理 本刊記者 沈霄戈